只有住过才知道:真实的香港劏房生活,和TVB电视剧里拍的完全不一样

187 2025-09-11 00:46

只有住过才知道:真实的香港劏房生活,和TVB电视剧里拍的完全不一样

搬到香港之前,我对劏房的认知完全来自TVB电视剧。

剧里那些劏房虽然小,但总是干净整洁,主角们在里面谈恋爱、追梦想,甚至还能在狭小的空间里做一桌好菜。

真正在深水埗的劏房里住了8个月后,我才发现自己对"蜗居"这个词的理解有多么天真。

01 第一次看房:震惊三观的现实

那是我刚到香港的第二周,还在为找房发愁。朋友告诉我,在香港,劏房租金中位数为5000港元,相比动辄15000港元的私人单位,这是大多数初来港人士的首选。

中介带我看的第一间劏房,位于深水埗某栋唐楼的三楼。爬上昏暗的楼梯,走过狭长的走廊,他打开了一扇贴着数字"3B"的门。

眼前的景象让我愣住了:一个11.5平方米(124平方呎)的空间,被分隔成了睡眠区、煮食区和卫生间。床占据了房间三分之一的面积,旁边紧挨着一个迷你冰箱,冰箱上放着电磁炉,这就是所谓的"厨房"。

"这是甲级劏房,"中介自豪地介绍,"有独立的厕所和窗户,月租5200港元,水电另计。"

我试着在房间里转个身,发现如果打开厕所门,就无法同时打开入门的门。这种"机关式"的空间设计,是我在TVB剧里从来没见过的。

更让我震惊的是,这栋楼里还有床位房、籠屋和板间房。床位房是在一个房间内放置多张双层床,每张床就是一个"单位";籠屋更夸张,仅能供一人躺臥的15平方呎空间,用铁丝网围起来,真的像笼子一样。

02 水电费的"潜规则":每月额外1500港元

签约时,房东很快带过了水电费的计算方式:"按实际用量收取。"我以为这很合理,直到收到第一个月的账单。

劏房住戶的電費、水費收費遠高於市面,这是我后来才了解的"行业潜规则"。我的小房间,每月电费高达800港元,水费300港元,再加上网费和垃圾费,水电杂费总共接近1500港元。

"为什么这么贵?"我问房东。

房东理直气壮地说:"劏房用的是商业电表,电费本来就比住宅贵。而且你们共用水表,要分摊整栋楼的损耗。"

我算了一笔账:5200港元租金+1500港元水电费,实际月支出6700港元。这个价格,在内地二线城市可以租一个不错的一房一厅了。

但在香港,这已经是"划算"的选择。有些位于湾仔的8平方米劏房,月租高达8000港元,还不包括水电费。

03 夏天的地狱模式:40度高温下的煎熬

TVB剧里的劏房,永远是春风怡人的温度。现实中的劏房夏天,简直是人间炼狱。

香港夏天室外温度常达35度,我的劏房位于楼层中间,没有对流通风,約一成的劏房沒有鮮風窗或窗戶不能開啟。即使我的房间有窗,但窗外就是另一栋楼的墙壁,距离不到两米,根本没有风。

开空调?当然可以,但电费会变成天文数字。我试过连续开一周空调,电费账单达到1800港元,几乎等于我半个月的生活费。

更要命的是,煮饭时产生的油烟、水汽,都会让房间变得更加闷热潮湿。我经常是刚洗完澡,还没擦干身体就又出汗了。

那个夏天,我瘦了8公斤,不是因为减肥,而是因为实在没有胃口在那种环境下吃饭。

04 噪音地狱:24小时不间断的"协奏曲"

电视剧里的劏房总是安静祥和,现实中的劏房是24小时不停歇的噪音工厂。

隔壁的张先生每天早上5点起床,洗漱、煮早餐、收拾东西,所有声音都清晰可闻。楼上的单亲妈妈有个3岁的孩子,从早到晚都在跑跳。楼下是一家小餐厅,抽风机从晚上10点工作到凌晨2点。

最崩溃的是,同层的几个房间共用一面墙,墙体薄得像纸。我能听到隔壁夫妻的对话内容,他们大概也能听到我打电话的声音。

有一次凌晨3点,我被一阵激烈的争吵声吵醒。原来是楼上夫妻在吵架,女方哭着说"在这种地方生活,人都要疯了"。我躺在床上,感同身受。

05 共用设施的"文明考验"

我住的劏房虽然有独立卫生间,但楼层里还有几间厕所共用型和厨房共用型的劏房。共用厨房和厕所的清洁问题,是住户们最大的矛盾来源。

每天早上7-9点,共用厕所门口都要排队。有些住户赶时间,就在洗手池刷牙洗脸,搞得到处都是水渍。共用厨房更是重灾区,各种食物残渣、油污,加上通风不良,那味道真的无法形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60多岁的陈婆婆,她住的是床位房,每天晚上10点都要排队等厕所。有一次她跟我说:"住了3年了,每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随时上厕所,不用看别人脸色。"

这句话让我深深震撼。在TVB剧里,主角们的愿望总是升职加薪、找到真爱。现实中劏房住户的愿望,竟然简单到只是想随时上个厕所。

06 人际关系:意想不到的温暖

虽然居住环境恶劣,但劏房里的人际关系却有着意想不到的温暖,这是TVB剧里很少展现的一面。

同层的李师傅是个装修工人,每天下班都很晚。但只要他在家,遇到谁的电器坏了,他都会主动帮忙修理,从不收费。

住在楼下的小美是个菲律宾外佣,每周日休息时都会做很多菜,然后分给大家品尝。她说:"我们都是漂在香港的人,要互相照顾。"

最感动的是一次我生病发烧,连续两天没有出门。陈婆婆注意到后,特意给我煮了粥,还帮我买了药。她说:"在这种地方,邻居就是家人。"

深水埗是香港劏房住户最多的地区之一,这里的人们在逼仄的空间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大家都明白彼此的不容易,所以更愿意互相帮助。

07 找工作的"地址歧视"

住劏房还面临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地址歧视。

我面试一份销售工作时,HR看到我填的地址是深水埗某唐楼,脸色明显变了。她礼貌地说:"我们需要考虑一下。"后来我托朋友打听,才知道那家公司认为住劏房的人"生活不稳定,工作也不会长久"。

这种歧视在租房时更明显。有些中介直接跟我说:"住劏房的人信用不好,很多房东不愿意租给你们。"

我开始明白,劏房住户面临的不仅是居住环境的恶劣,还有来自社会的偏见。TVB剧里,住劏房的主角总能靠努力改变命运,现实中,这种社会偏见却给劏房住户的向上流动设置了更多障碍。

08 政府的"解决方案":杯水车薪的改变

政府推出的"公屋上楼计划"让一些劏房住户提前搬进了公屋,我的邻居梁女士就是受益者之一。她激动地跟我说:"现在分到的公屋面积是原来劏房的4倍,但租金连一半都不到。"

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公屋輪候時間需要6年,還有超20萬人住在籠屋、劏房、板間房等狹窄的空間裏。对大多数劏房住户来说,政府的解决方案就像远水救不了近火。

政府在深水埗设立了"社区客厅",提供共享空间让劏房住户可以做饭、洗衣、让孩子写作业。这确实缓解了一些问题,但根本矛盾还是没有解决。

我去过那个"社区客厅",近800平方米的空间加上现代简约的装修风格,确实比劏房舒适得多。但每次看到那些父母陪孩子在"社区客厅"写作业的场景,我总会想:如果他们有一个像样的家,又何必来这里?

09 劏房里的孩子:被压缩的童年

最让我心疼的是劏房里的孩子们。

楼下住着一家三口,夫妻俩带着8岁的儿子小明住在一个10平米的房间里。小明每天放学后,只能在床上写作业,因为房间里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放书桌。

窒礙兒童發育成長是劏房环境的直接后果。小明经常感冒,他妈妈说是因为房间通风不好,湿气太重。但他们没有选择,截至2022年,香港仍有約220,000名劏房人口,很多都是有孩子的家庭。

最心酸的是,小明从来不敢邀请同学到家里玩。他跟我说:"我怕同学看到我们家这么小,会笑话我。"

8岁的孩子,已经学会了因为居住环境而感到羞耻。这是TVB剧里绝对不会拍的现实。

10 重新定义"家"的意义

在劏房住了8个月,我对"家"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

家不一定要大,但一定要有尊严。劏房最大的问题不是面积小,而是它剥夺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尊严:随时上厕所的自由、安静休息的权利、隐私不被侵犯的保障。

但劏房也教会了我一些珍贵的东西: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生活,如何与陌生人和谐相处,如何在困境中保持希望。

我的邻居陈婆婆告诉我,她最大的梦想是有一天能住上公屋。她说:"不需要很大,有个30平米就够了,能放一张餐桌,让孙子来吃饭。"

这种朴素的愿望,让我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生活的本质。

写在最后:TVB拍不出的真实

后来我搬出了劏房,住进了相对宽敞的村屋。但那8个月的劏房生活,成了我香港经历中最珍贵的记忆。

TVB电视剧里的劏房生活,总是充满温情和希望,主角们在狭小的空间里追求梦想,最终都能获得圆满的结局。现实中的劏房生活,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考验和对尊严的坚守。

本港作為內聯外通的發達經濟體,至今仍存有共用設施的板間房、床位、籠屋及太空艙,極度不理想。这是一个讽刺:在这个人均GDP超过4万美元的发达城市,还有数十万人生活在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

但劏房住户并不是值得同情的弱者,他们是为了生活而努力奋斗的普通人。他们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守护着内心的尊严和希望。

这份坚韧和乐观,是任何电视剧都拍不出来的真实。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杨幂2025成功逆转,演技大突破令人惊喜,实力赢得新生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