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外传:十年之约》升级篇之武林之路3
117
2025-08-18
重庆一网约车司机因嫌收入过低,在不满的情绪下辱骂乘客,最终竟将全家人夜半丢在高架桥上扬长而去。一台钢铁机器,一位钢铁司机,一份铁石心肠,这听上去像是某部黑色幽默电影的桥段。现实总喜欢让人一脚踩空:谁能想到,千里迢迢来重庆旅游,打个车竟能体验“空中逃生”与“午夜求生”。老铁们,咱们今天不聊风花雪月,就说说网约车里的那些“成人世界”。
旅客小吴的遭遇,可以进教材了。买单时,他或许是支付宝里最真诚的那个。但现实狠狠怼他脸上:你以为买了服务就能好好享受?想多了。小吴在社交平台爆料时无奈表示——上车司机阴云密布,嘴巴像开了机关枪,理由只有一个:平台抽成太狠,司机赚不到钱。若是独自一人也就罢了,可车上还有年迈的父母。面对司机的“情感输出”,他劝一句文明点,得到的却是“听不惯自己下车”。凌晨十二点,渝北高架桥风很大,两老一小瑟瑟发抖,眼见就要体验一把“重庆户外生存挑战”。
故事发展至此,情节跌宕却不意外。2个小时后,小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遇上一位“高架地形达人”,凌晨两点带着一家人安全返回酒店。很多人说,不就是买个服务嘛,咋成了抖音热搜?问题就在这里,网约车已经不是传统的“打车”,更像是数字经济下的缩影。司机与平台的利益拉扯,乘客成了三明治,挣钱的不开森,服务的遭殃,体验者叫苦。
面对这一事件,平台迅速表态:“对司机封禁30天,乘客获得退款和1000元道歉费。”从危机公关角度看,这招滴水不漏;从消费者权益看,多少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家关心的问题,并不是这司机能不能出门兜风,而是:平台如此抽成,司机背这么重的锅,是不是迟早有人埋单?归根到底,平台割韭菜的镰刀,一半挥向司机,一半挥向乘客,双方都在流血,只是血流在手机屏幕背后,没人理。
梳理一下,平台的抽成,到底有多狠?据市场监管总局今年7月31日发布的《网络交易平台收费行为合规指南》来看,事情有望出现一点转机。《指南》明确,不能只收费不服务,不能靠套路和霸王条款收割商家血汗钱,必须公示规则,公平透明。比如,不允许重复收费,不能把自己的成本转嫁出去,“买一送一”不是给你拿来乱按头的。平台需要公开历史版本,别今天收这个明天又来那个,搞得商家和用户像打地鼠一样防不胜防。还必须对价格歧视说不,“一视同仁”不再是说说而已。
设身处地想一想,司机为了一单二三十元连夜奔波,乘客却因司机不满险些流落桥头,这样的生态链注定脆弱。如果平台能真正压低抽成、公开透明、向司机和用户负责,也许诸如“网约车甩客夜半桥头”的荒诞剧,会变成绝版。现如今,监管终于看见了平台的“吸血本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自查自纠。平台会不会“洗心革面”?说实话,谁的心里都没底。毕竟,规则出来了是一回事,能否落地,又是另一回事。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的美好愿景是:“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可是,到头来我们的便利,却一次次被算法阉割、被抽成稀释。司机不开心,乘客受委屈,平台年终财报节节高。你看,这年头,想做个“简单的生意”,真比开一家小饭馆还难。
话说回来,重庆高架上的小吴,和无数个“被甩客”的你我都只是数字经济风暴下的漂流瓶。不管是“滴滴油门一脚甩”还是平台的帽子戏法,都是提醒每个人:别天真地把信任托付给冰冷的流量,把安全依赖在无形的代码上。或许,真正的合规和良心,并不是靠一纸规定能带来的。它需要系统的监督,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下次乘网约车,不妨在上车前多问一句:“师傅,今儿心情好吗?”当然,别指望一句关心能让平台放下镰刀。但我们总能努力别让自己,再被甩在深夜的桥头,做某个资本故事里的“活靶子”。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