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遮羞布没了!小杨阿姨这一招,孩子直接看懵”
180
2025-08-11
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冯德莱恩站在旁边笑得有些僵硬。苏格兰的阳光下,美欧达成了所谓的“史上最大关税协议”,可转身之后,欧洲政客的脸色全都沉了下去。
协议内容其实是一场“美式收割”:欧盟要为进美国的商品多交15%的关税,还要掏出6000亿美元去美国投资,再顺带买走美国价值7500亿美元的能源和军火。但特朗普说这是“双赢”,冯德莱恩跟着点头,结果德国、法国政界看完协议差点没气晕,直接骂上热搜。
这场交易,其实更像一次“勒索式谈判”。本来美欧平均关税才1.35%,一下子跳到15%,翻了十倍——这不是谈判桌,是砧板。冯德莱恩反复强调“这是我们能争取到的最佳结果”,可明白人都清楚:这是欧盟第一次被迫接受“增加而非降低出口关税”的协议,把欧洲的经济未来主动交到美国手上。
最明显的矛盾,从欧洲的骨干产业开始爆炸。德国车企以为自己能躲过一劫,本来特朗普要上30%的关税,最后只砍到一半,也还得多付出成千上万欧元。医药企业更倒霉,协议到底算不算药品,欧盟和美国各说各话,爱尔兰药企在市场上直接懵了。同样危险的是,一纸协议下来,欧洲制造业不但要多交税,更要全面接受美方的技术和标准,这等于是承认,欧洲再也没有资格自诩“高品质制造”,而是只能跟着美国的规矩走。
这还没完。欧盟还要花巨资疯狂采购美国能源和武器,用纳税人的钱养美国军工复合体和能源寡头,这种操作堪比自家菜园被人薅得干干净净还得乐呵呵买走蔬菜。德国《商报》甚至直言,这是“灾难性的信号”。欧洲想要的自主,结果只换来更深的依赖。
看到这种局面,法国首先炸锅。冯德莱恩还在苏格兰陪着特朗普微笑,马克龙在内阁会议室直接拍桌子:“欧洲必须被畏惧,否则我们永远不会有自由!”说白了,这次妥协让法国人彻底看清:美欧不是平等,欧洲已经被迫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其实,早在马克龙当上总统那会,他就反复强调必须推动“欧洲主权”,让欧盟成为独立的“第三极”。2023年那篇刷屏的《金融时报》文章,马克龙摆出五大主张——发展欧洲芯片、电动汽车,保护本国资产,争取贸易互惠。这次协议彻底把他的警告坐实:法国军工企业本来能接的生意被美国截胡,欧洲能源一边倒流向美国,“绿色新政”资金被吸干,法德主导的欧洲战略眼看着就要黄。
法国这次选择了硬怼美国,第一时间宣布加速征收3%数字服务税,对谷歌、亚马逊这些美国科技巨头动真格,面对“科技霸权”直接亮剑。马克龙还和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联合发声,不但质疑协议合法性,还要求直接上欧盟法院,质问协议是不是违反了欧盟主权。更狠的,他还专程在柏林视察西门子工厂,强调必须保护“欧洲制造”,并提出要推进欧盟产业补贴制度,对着美国的《通胀削减法案》直接还击。
特朗普可能以为签完协议欧洲就能安分呆着。但事情哪里这么简单?美国关税协议里故意留下“三大悬念”——钢铝关税没变,芯片和烈酒关税没说清,所有人都在等“未来几周公布”。每一条都是地雷,钢铝关税继续50%,直接卡住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大头生意;芯片如果也加,荷兰ASML的好日子就到头了;烈酒关税害怕法国农民上街抗议,欧洲的社会矛盾一点没少。
美欧关系的真正裂缝,其实现在才浮现出来。表面上,德国总理默茨嘴上说“避免了最坏结果”,但私底下承认关税还是太高。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开始模棱两可,拖字诀不断。反倒是法国带头,跟波兰、匈牙利组起联盟,联合要求动用紧急条款,把那些伤害本国利益的协议内容统统停下来。
冯德莱恩这一轮,几乎成了“夹心饼干”。一边怕特朗普闹翻,另一边又镇不住内部怒火。马克龙更是毫不掩饰,公开要求欧盟重新谈判,否则法国会“采取单边行动”,不陪着欧盟一起被美国拿捏。
接下来的关键,就看欧洲还能不能爬出来。马克龙的智囊团已经酝酿《欧洲防务工业法案》,要整合法德两国的军工资源,造自己的“欧洲版F-35”,加快数字主权基金,投入巨资搞芯片产业。如果这些计划能落实,或许欧盟还有爬出“美国陷阱”的一线生机。
但特朗普显然不会停手。他在社交媒体上晒着所谓“史上最大协议”的喜报,美国商务部长那边已经在起草一份针对欧洲钢铁企业的“反补贴调查”文件,招招都摆明了继续收割。
欧洲曾经梦想的“第三极”,今天看来像极了纸上谈兵,现实却是美国说了算。冯德莱恩笑容实在勉强,马克龙怒火也只能燃烧在巴黎的深夜。这种格局下,欧洲想争自主权,恐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