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即理——你的内心就是最高法则
112
2025-08-12
非洲探访,最穷国度布隆迪,生存现状确实太心酸
在之前的非洲游记中,我们重点探讨了卢旺达这个整洁有序的国度。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转向它的邻国,一个被列为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的布隆迪。
这个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小国拥有27,834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
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布隆迪全国人口总数约为1,337万。
值得一提的是,该国的官方货币被称为"布朗"。
根据布隆迪政府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该国去年的经济数据令人震惊。
2022年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320美元,折合每月收入不足200元人民币。
这种极低的收入水平意味着大多数普通民众根本无法达到这个平均数值。
在如此严峻的经济状况下,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引发了记者强烈的探究欲望。
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将布琼布拉作为此次调查的首站,这座被称为"经济首都"的城市或许能揭示更多真相。
这次跨国行程选择了一种颇具当地特色的交通方式。
我们从邻国卢旺达出发,搭乘当地常见的摩托车一路颠簸前往边境。
当抵达布隆迪边境检查站时,眼前的场景与预期截然不同。
刚跨过边境线,就被一群热情的当地民众团团围住。
与卢旺达那边井然有序的边检设施形成鲜明对比。
布隆迪这边的口岸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显得格外混乱无序。
路边蹲着几个衣衫褴褛的少年,他们灼热的目光像钉子一样钉在你身上,仿佛要把你看穿。
有个瘦削的年轻人突然窜到面前,手里摇晃着某种可疑的蓝色液体,那诡异的颜色让我想起稀释过的杀虫剂。
刚掏出钱包想买张当地电话卡,立刻就被蜂拥而至的小贩团团围住,他们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最离谱的是办理签证的地方,那栋破败的建筑里挤满了形迹可疑的中介,活像个倒卖车票的黑市据点。
踏上这片被誉为"全球最贫困"的国土时,扑面而来的是一群群无处可去的流浪儿童。
这些孩子浑身沾满泥浆,像刚从田间打完滚的小兽,死死缠着路过的外国人讨要零钱。
后来查资料才明白,布隆迪的儿童比例高得惊人——全国近500万未满14岁的未成年人。
边境口岸完全看不出人们想象中的威严景象,放眼望去尽是坑洼不平的红土路面。
这种特殊的红土质地显然不适合农作物生长,作为一个略懂农业的人,我一眼就能看出这里的土地贫瘠程度。
继续往深处走去,道路逐渐消失不见,只剩下满目荒凉的野地,让人心里直发毛。
在破旧不堪的大巴车上摇摇晃晃,目的地是布琼布拉这座并不繁华的城市。
雨季让车窗外的一切都泡在泥浆里,连栋像样的两层小楼都难觅踪影,放眼望去全是低矮的土坯房。
田间的玉米苗病恹恹地耷拉着脑袋,倒是路边的芭蕉树迎着雨水疯长,显得格外精神。
车里更是个奇妙的世界,明明气温高达25度,所有车窗却都紧闭着,不少人还戴着冬季的毛线帽。
每当我想开窗透气,邻座就会大声抱怨太冷,这时才想起网上说非洲人特别怕冷,每年都有因低温死亡的案例。
中途停车休息时,总有小贩举着所谓的"羊肉串"挤上车兜售,那场面实在让人不敢恭维。
亲眼目睹一个小贩直接把烤肉串塞进乘客嘴里然后强行要钱的场景后,我决定对这种买卖敬而远之。
清晨出发时天色微亮,到达布琼布拉已是夜幕低垂,漫长的旅途耗费了我们足足十个小时。
这趟行程颠簸不已,车身不时左右摇晃,让人难以安稳入眠。
走出车站时,街道两侧的灯光已经次第亮起,为这座陌生的城市蒙上一层朦胧的光晕。
我们在站前广场环顾片刻,最终选定了对面一家看起来还算整洁的旅店办理入住。
推开房门时意外发现,房间比预想中宽敞许多,床铺也收拾得相当齐整。
虽然设施称不上豪华,但基本的卫生条件都达标,远比传闻中非洲旅店的状况要好得多。
布琼布拉这座城市给我的初始印象更像是一个被遗忘在时光里的边陲小镇。
漫步在主街道上,四周的景象让我联想到游戏里那些刚创建角色不久的新手玩家。
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居民们,正忙碌着搬运木材和货物这类最基本的体力活。
这里的生活节奏缓慢得仿佛与现代社会脱节,每个人都沉浸在最原始的劳作中。
水泥铺就的道路两旁,简陋的木屋和铁皮房构成了这座城市的主要建筑群。
空气中弥漫着木材和尘土混合的气息,偶尔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砍伐声。
布隆迪社会的经济分化程度令人震惊,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与富裕阶层形成鲜明对比。
在这个国家,即便是最基础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对于大多数贫困家庭来说也是难以企及的奢侈品。
能够拥有一辆摩托车在当地已经属于相当优越的经济条件,这样的家庭往往会被邻里视为经济条件较好的"富裕户"。
至于那些能够驾驶私家小汽车的人,在布隆迪社会中的地位更是非同一般,可以说是处于财富金字塔的顶端。
这种悬殊的经济状况直接反映在城市的街头景象上,与其他东非国家形成强烈反差。
与邻近的卢旺达、乌干达不同,布隆迪的城市道路上很少见到自行车和摩托车的身影。
虽然道路上行驶的私家车和营运车辆并不少见,但传统的两轮交通工具几乎完全消失。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个国家几乎看不到有人依靠自行车或摩托车来谋生赚钱。
在这个城市的街头,出租车价格高得令人咋舌。
仅仅是起步的第一公里路程,司机就敢向乘客收取高达10元的费用。
若是行驶距离达到三公里,车费更是飙升到二十元人民币。
如此高昂的出行成本,导致本地居民几乎从不选择出租车作为代步工具。
整座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全依赖一种拥挤不堪的迷你巴士在勉强维持运转。
在描述价格时,我选择统一使用人民币作为计量单位。
这种选择源于当地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以及黑市上存在的特殊兑换渠道。
经过某个加油站时,会发现里面异常冷清,完全不见往日的繁忙景象。
这种萧条并非由于缺乏顾客,而是加油站本身就处于无油可加的状态。
道路两旁常常能看到因为燃油耗尽而被迫停放的车辆。
这些车辆往往要在路边等待数日之久,才能获得重新上路的机会。
面对燃油短缺的困境,有些胆大的人会选择冒险前往邻国刚果金寻找油源。
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顺利获得燃油在当地确实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加油站公示的价格牌上,每升燃油的售价折合人民币约五元左右。
眼前这一幕着实让人感到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理落差。
几名衣衫褴褛的工人正用肩膀扛着沉重的家具
在坑洼不平的柏油路上艰难前行
他们身后散落着各种建筑废料和生活垃圾。
仅仅几步之遥的地方
却竖立着高大的金属围栏
里面是修剪整齐的翠绿草坪
几位衣着光鲜的人在悠闲地挥杆击球
享受着午后时光。
这种极端的场景对比
呈现出令人不适的社会现实
仿佛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被硬生生地拼接在了一起。
布琼布拉的城市景观呈现出一种低矮的天际线,放眼望去几乎找不到几座超过五层的建筑物。
这里的交通信号灯虽然安装了不少,但大多数都处于常年不工作的状态,更像是城市装饰品而非交通管理设施。
随着靠近城市核心商业区,街道逐渐变得热闹起来,行人数量明显增多。
道路两侧的商铺鳞次栉比,每家店面都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常必需品和家用商品。
这里经常遭遇电力中断的问题,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售卖柴油发电机的商铺。
夜幕降临后,治安状况并不算特别理想,许多住户的窗户和大门都安装了异常粗壮的金属防护栏。
尽管白天这里人潮拥挤,经济条件也相对落后,但居民们普遍安分守己,即使我拿着手机随意走动,也没有遭遇任何抢夺行为。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中央车站的景象,那里等候的人群自发排成整齐的队列,秩序井然得令人惊讶。
当地的女学生们都留着清爽的短发,但整洁的校服让她们看起来格外精神抖擞。
车站里偶尔会出现几位身着笔挺西装的商务人士,他们的派头仿佛正在处理价值数亿元的重大交易。
穿过车站拐角就来到了历史悠久的旧市场区域,由于年久失修,市场顶棚早已坍塌,如今变成了一个露天集市。
狭窄的过道两侧摆满了各式摊位,许多年轻女孩正在售卖手工缝制的布艺包包。
来往的行人步履匆匆,每个人都带着严肃的神情,仿佛正在进行什么重要的"国家物资采购"任务。
和其他周边地区类似,街道上随处可见用头顶运送货物的搬运工人,他们每天最多只能赚取微薄的几块钱收入,而且还不能保证天天都有活干。
在街头,时常能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三个年幼的孩子沿街乞讨,其中有个孩子走路明显不太利索。
这片土地上的生育率居高不下,许多家庭似乎从未考虑过抚养能力的极限。
由于医疗条件匮乏,孕妇根本接触不到产前检查这类基础服务,生育风险被无限放大。
更令人揪心的是,当地人对于食品卫生几乎没有任何概念,发霉变质的食物照常食用,只求能暂时缓解饥饿感。
先天缺陷的孩子在这里并不罕见,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健康都成了奢望。
在市场转悠时仔细观察各类商品标价,着实令人疑惑这与当地居民普遍偏低的收入水平似乎并不匹配。
那些二手服装摊位上,挂着12元甚至5元就能买到的连衣裙,经过翻新处理的二手背包标价70元,女式凉鞋只要28元,就连产自义乌的塑料珠串也不过18元,不禁怀疑这些价格是不是专门针对外国游客的虚高价。
那些看似焕然一新的二手背包整齐地排列在货架上,吸引了不少目光却少有真正成交的顾客。
虽然市场里人声鼎沸,购物氛围看似热烈,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大多数人只是驻足观望,真正掏钱购买的顾客寥寥无几。
街边烧烤摊冒着浓烟,烤架上摆着香蕉、番茄等当地特色的烤物,羊肉现切现烤每公斤20元人民币的价格对游客来说相当实惠。
这个在当地人眼中堪称奢侈的价格,让大多数居民只能远远闻着烤肉香却无力消费。
完全不必对街边摊的卫生条件抱有任何期待,那些露天摆放的食材和简陋的烤制环境都透露着令人担忧的卫生状况。
花5元钱买了半斤重的烤肉串,虽然肉质没有羊膻味,但火候掌握不当导致肉质又老又硬,最后只能送给旁边眼巴巴看着的当地小孩。
路边摊位上赫然摆着几瓶食用油,我费了好大功夫用翻译软件来回确认,才明白这是当地人烹饪用的食用油。
这些油的色泽异常浑浊,瓶底堆积着厚厚的沉淀物,每瓶售价折算成人民币大约9元钱。
别说规范的包装标识了,就连最基本的食品卫生标准都令人堪忧,看上去比传闻中的地沟油还要劣质。
这是当地居民日常烹饪的主要用油来源。
在集市中央发现了一家规模相对较大的餐馆,在这个地区已经算是相当像样的就餐场所了。
最让我惊喜的是终于在这里找到了可乐的踪影,每瓶售价2.5元人民币。
观察发现当地顾客普遍选择饮用本土生产的五颜六色的饮料。
这些色彩艳丽的饮品明显添加了大量人工色素和添加剂,堪称现代食品工业的"杰作"。
这个东非小国布隆迪的物资供应状况相当特殊,国内生产能力极其有限,绝大部分商品都依赖从周边国家进口。
由于布隆迪的邻国同样需要从更遥远的地区转运物资,这种多重供应链导致商品价格居高不下,当地居民的生活成本比想象中要高得多。
既然已经身处此地,不妨体验一下最具当地特色的传统餐食,这或许是最能直观感受布隆迪日常生活的方式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布隆迪是全球肉类消费量最低的国家之一,畜牧业在当地并不发达,因此人们的日常饮食以各种素食为主。
当服务员端上我点的"丰盛大餐"时,映入眼帘的果然全是素菜:金黄酥脆的炸土豆条搭配着好几种我从未见过的当地特色蔬菜。
虽然这顿饭的分量相当可观,但考虑到当地物资匮乏的情况,我已经尽量把能吃的都吃完了,剩下的实在是力不从心。
盘中的炸土豆泛着一股刺鼻的劣质油味,那种令人作呕的气味让我的胃部一阵抽搐,勉强尝了一口就再也无法继续。
这份简餐的标价确实不足10元人民币,但环顾四周用餐的当地食客,他们的精神状态反倒比街头游荡的路人更为饱满,这让我颇感意外。
结账时店家试图克扣找零,收取1万布朗后拒不退还余额——这种针对外国游客的欺诈手段显然已是常态,经过一番激烈争执才拿回属于自己的钱款。
后来向当地人打听才明白,许多餐厅都惯用这类伎俩:要么少找零钱,要么矢口否认已收款,专挑外国游客下手。
镜头转向街头
刚走出餐馆不到五十米,两个赤脚少年就拦路索要钱财。并非我缺乏同情心,而是在这种治安环境下贸然施舍,极可能引发更多人围堵甚至抢劫。
若真要帮助这些孩子,最稳妥的方式是寻找僻静角落私下给予援助。
商业区见闻
告别车站周边的市集,步入布琼布拉核心商务区时,这里的建筑群确实呈现出相对现代化的面貌——几家跨国电信公司的标识格外醒目,还有一栋堪称"摩天大楼"的建筑物。
不过所谓"最高建筑"放在国际标准下仍显寒酸,不过是一栋七层高的普通楼房罢了。
这里的道路状况相当良好,路面平整宽阔,让人不禁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家乡县城的街道风貌。
行人和车辆在这里都显得井然有序,彼此礼让,形成了一种和谐的交通氛围。
美中不足的是,尽管设置了交通信号灯,但似乎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车辆和行人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通行。
这片中央商务区的面积并不算大,以正常步速行走的话,大约五分钟就能从一端走到另一端。
街道两侧的"义乌"小商品店铺里人头攒动。
几乎每家店铺都能看到进进出出的顾客。
这座城市的常住人口本就不少。
但我注意到不少顾客的穿着打扮带着明显的乡土气息。
他们或许是从周边乡镇专程赶来采购的。
即便不买东西,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间走走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这个社会呈现出极端的财富分化现象,中产阶层几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截然对立的群体。
富人们挥金如土,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而底层民众却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苦苦挣扎。
那些手头稍微宽裕些、能够偶尔享受生活乐趣的人,在这个环境下显得尤为稀有,简直像濒危物种一般罕见。
前几天碰到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不停地在我面前显摆他的交通工具。
在这个地方,一辆自行车可不只是代步工具那么简单,它象征着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是成家立业的必备条件。
只要拥有这样一辆车,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能靠它谋生,比如像非洲的"香蕉运输达人"那样,驮着成堆的香蕉穿梭于市集之间。
布琼布拉这个地名真是耐人寻味,听着就让人联想到"不穷不拉"的谐音,倒也贴切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存智慧。
刚才我们闲逛的区域,正是这个全球最贫困国家里最繁华都市的中央商务区。
布琼布拉这座城市还紧邻着一片辽阔的水域,当地人称之为坦噶尼喀湖,这个名字的发音对非本地人来说确实有点别扭。
让我们一起去湖边散散步吧!
沿途你会注意到一栋格外显眼的豪华建筑,那是城里唯一挂牌五星级的国际酒店。
这家气派的酒店可以说是当地权贵阶层的社交中心,里面还藏着城内最高档的西餐厅。
听当地人说,在这里随便吃顿晚餐的花销,抵得上普通居民两个月的伙食费总和。
这家酒店的建造风格颇有几分奢华度假胜地的韵味,气派非凡。
入口处整齐停放着各种高档轿车,彰显着宾客的尊贵身份。
作为布隆迪境内首家宣称达到国际五星级水准的豪华酒店,它的确名不虚传。
漫步其中,处处都能感受到精心打造的自然环境,悦耳的鸟鸣与馥郁的花香萦绕四周。
酒店后花园直接与坦噶尼喀湖相接,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别具特色的露天餐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葱郁的花园各处。
当我的目光扫过菜单的第一页时,法国进口香槟的价格立即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这款标注着750毫升容量的香槟,标价竟然高达180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让我不禁倒吸一口冷气。
我继续往后翻动菜单的页码,试图寻找一些更接地气的选择。
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我发现了一个看起来相对实惠的迷你烤牛肉套餐,标价63元。
菜单的最后一页还列着一杯18元的卡布奇诺,这个价格在同类饮品中还算可以接受。
此刻坐在这里,内心翻涌着复杂的情绪浪潮。
窗外的世界还有人为了温饱而挣扎,这里的安逸舒适却仿佛与世隔绝。
这强烈的反差让人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
有些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人生轨迹就已经被划定。
经过漫长的一个半小时等待,期待已久的美食终于呈现在眼前。
虽然价格确实不菲,但每一口都能品尝到与街边廉价餐馆截然不同的美味层次。
当最后一口佳肴滑入喉中,满足感油然而生。
慵懒地倚靠在柔软的躺椅上,全身心的放松让人真切体会到何为惬意时光。
这家酒店的占地面积相当可观,整体空间布局给人开阔感十足的体验。
客房区域的私密性设计相当到位,每个房间都做了完善的隔音处理。
入住体验相当舒适,床品选用的是高品质的羽绒被和记忆棉枕头。
房费方面,单晚住宿费用折合人民币在千元以上,相当于一百多美元。
配套设施相当完善,拥有专属的私人沙滩区域。
酒店内还精心打造了多个主题花园,植被景观层次分明。
最令人惊艳的是所有客房都能欣赏到毫无遮挡的湖景风光。
坦噶尼喀湖
走出酒店大门不过百步,碧蓝的湖面便猝不及防地撞入眼帘。
微凉的水汽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瞬间激起皮肤上一阵细密的战栗。
这里的宁静祥和与布琼布拉街头尘土飞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恍若两个平行世界在此交汇。
望着湖面泛起的粼粼波光,不禁感叹同处一片大陆的人们,竟过着如此天差地别的生活。
这片水域的岸边铺满了颗粒分明的砂石,踩上去能感受到明显的摩擦感。
沿着湖畔而建的观景餐厅格外引人注目,木质的长条座椅错落有致地摆放着。
三三两两的游客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神放空地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
令人惊叹的是,这片看似普通的湖泊实际上承载着特殊的地缘意义。
它的水域边界线跨越了四个主权国家的领土范围,包括东非的布隆迪、中非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非洲的赞比亚以及东非的坦桑尼亚。
欧洲殖民者在撤离殖民地时,往往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埋下冲突种子的策略。
他们最擅长的就是通过人为制造边界争议来分化殖民地人民。
比如在非洲大陆,他们会故意将同一片水域划分给四个不同的国家。
这种刻意的领土模糊化处理,就是为了在撤走后引发持续的边界争端。
当新独立的国家陷入领土纠纷时,自然就无暇顾及前殖民者的所作所为了。
印度次大陆的分治也是这种策略的典型案例。
英国殖民者在划定印巴边界时,刻意留下了克什米尔这个争议地区。
这些老牌殖民帝国的政治算计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远处那片宁静的湖水,在夕阳下泛着粼粼波光。
眼前的坦噶尼喀湖以其震撼人心的自然景观令人叹服,作为非洲大陆第二大淡水湖,它的规模与深度都令人印象深刻。
这片广阔水域的深度达到了惊人的1475米,在全球淡水湖泊中仅次于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展现出令人敬畏的自然奇观。
从面积来看,坦噶尼喀湖覆盖了3.2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布隆迪整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后者仅为2.78万平方公里。
漫步在布琼布拉的街头巷尾,这座城市给我的感受与先前的预想形成了鲜明对比。
原本以为这个被列为"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地方会充满混乱与不安,但实际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虽然当地居民确实生活在相对贫困的环境中,但整个社会氛围却出人意料地平静和谐。
在街头观察时,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当地人选择骑自行车出行,或是搭便车运输香蕉。
这些被称为"奥德彪"的运输者构成了城市街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布隆迪这个东非内陆国家因其独特的地形特征而闻名,当地人常亲切地称它为"万峰之邦"。
该国平均海拔超过1500米,境内遍布连绵起伏的山脉和丘陵,构成了壮观的梯田式景观。
作为首都的布琼布拉城区规划极具特色,整个城市被巍峨的群山环抱,远眺宛如镶嵌在翡翠山峦中的明珠。
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这里的道路网络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许多街区之间需要绕行崎岖的山路才能互通。
市政基础设施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供水供电系统经常出现故障,这给居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滞后的基础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工商业的集聚与发展。
这地方总让我心里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别扭劲儿,非得亲自走一遭才能体会个中滋味。
站在坦噶尼喀湖畔,微风拂面而来,夹杂着湖水特有的潮湿气息。
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泛起粼粼波光,给这段充满矛盾与反差的旅程落下帷幕。
由于文章篇幅所限,我们只能暂时在此停笔。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带领各位读者深入探访布隆迪那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政治中心——基特加。
这座与众不同的城市将为我们展现截然不同的风貌。
基特加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造就了它别具一格的城市景观。
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来剖析这座政治首都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