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前苏联秘派特工是怎么掩护身份的?

54 2025-08-19 07:22

除个别情况外,全世界的情报特工赴国外工作时都利用两种身份掩护,一种是官方的,另一种是非官方的。

01

官方和非官方掩护身份

所谓官方掩护身份是指情报特工在贸易、文化、教育等机构或驻外使领馆担任正式职务。

△俄罗斯驻外使领馆

官方掩护身份可以保障派驻特工暴露后的人身安全。因为情报活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暴露在所难免,谁也不能保证所有行动都万无一失,因此给予其外交豁免权非常必要。

所谓非官方掩护身份是指情报特工以非官方组织和机构工作人员身份前住他国开展工作,或伪装成普通人潜入其他国家活动。

由于没有外交身份做掩护,此类人员一旦被抓获,很可能被送进监狱,甚至处死。当然也有其他可能性,比如通过外交协商救出被捕特工。驻外记者、商人和留学生等都是特工们常用的非官方掩护身份。

美国中情局、英国军情六局和以色列摩萨德等情报机构,有很多方式为本国特工提供非官方身份掩护。

△位于弗吉尼亚州兰利的美国中央情报局总部

这些国家的商业活动非常繁荣,可以让特工们在各种各样的私人企业里工作,以此为掩护开展情报活动。这种掩护形式被称为“深度掩护”。

02

“在敌后行动的游击队员”

秘派特工则是彻头彻尾的非官方掩护形式。

美国出版的间谍百科全书称,“秘派特工是指在国外从事业务工作,并假冒所在国公民或外国人的情报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招募可以接触机密情报的间谍”。

克格勃秘密派遣局原局长德罗兹多夫补充说:“秘派特工需要高度发达的思维水平、记忆力、直觉……让人在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保持理智,承受持续性的心理压力。”

克格勃第一总局原副局长基尔皮琴科曾风趣地说,在国外以外交官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的克格勃和格鲁乌特工是“在国外冷战战壕里战斗的士兵”。按照他的逻辑,秘派特工也可以被称为“在敌后行动的游击队员”。

△基尔皮琴科

03

克格勃和格鲁乌的秘派工作

前苏联的非政府性机构不多,因此克格勃和格鲁乌在为特工提供“深度掩护”时,也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他们会将定居苏联的各民族代表变成外国人。

苏联有俄罗斯人、犹太人、乌克兰人等数量庞大的民族。克格勃秘派特工培训中心“S”局(秘密派遣局)会对这些民族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秘派特工的培训费用平均需要300-500万卢布,培训内容包括外语和心理训练等科目,以帮助特工将来能顺利扮演某个民族的代表或其他角色。

秘密派遣局对秘派特工的假履历编制工作非常重视,因为此人今后假冒的那个人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或已经去世了。

△克格勃标志

假履历不能中看不中用。如果秘派特工假冒的那个人家里养猫,那么他不仅要知道猫的名字和毛色,还得熟悉它的习惯。

派驻北约成员国的前苏联秘派特工“曼苏尔”曾受到当地反间谍部门的怀疑。他假冒自己是土耳其商人,是某个已故土耳其政治家的儿子。

反间谍机构考虑到此人的出身和他在驻在国的尊贵地位,不能直接把他叫来审问,否则有可能会引起国际争端,因此决定派出经验丰富的特工隐蔽地对他进行检查。

△克格勃大楼

反间谍特工与曼苏尔交了朋友,在一次聊天中,特工抱怨说,几年前他去曼苏尔父亲的别墅做客时,不小心在楼梯上摔了一跤,差点摔断腿。

曼苏尔马上回应道:“噢,您是说第三个台阶,上面有个小豁口!建筑工人不光在你们欧洲干活糊弄人,在我们土耳其也是这个熊样子。”

此后,反间谍机构再也不打搅曼苏尔了,因为一切都对上了,那节楼梯上的确有个豁口!

04

能挣钱的秘派特工

前苏联时期,克格勃第一总局的一个重要本事就是善于挣钱,养活为苏联工作的境外特工。因此,前苏联特别需要懂市场、会经营管理、熟悉合理避税方法的人才。因为秘派工作需要自负盈亏。

苏联著名秘派特工科农·莫洛迪(电影《淡季》主角原型)在英国潜伏期间,成为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垄断了唱片销售市场,赚得盆满钵满。

△科农·莫洛迪的纪念邮票

另一个秘派特工“千面人”鲁道夫·阿贝尔也是这样。他在纽约开了一家照相馆,生意兴隆,就连联邦调查局的特工都到这里拍证件照。

秘派特工格沃尔克·瓦尔塔尼扬在世界三大洲工作40多年,去过许多国家,换过很多姓名,通过从伊朗向驻在国进口波斯地毯盈利多多。

△格沃尔克·瓦尔塔尼扬

克格勃和格鲁乌“猎头”们通常到大学的经济系、工学院和国民经济学院等部门物色秘派特工人选。不过,苏联秘派特工里不仅有商人,还有诗人、作家、科学家……

这说明,对秘派特工来说,任何一种职业都可以成为“遮风挡雨的屋顶”,只要能保证“不漏水”就行。

下一篇:你看到的是真相吗?学会看见看不见的那张网
上一篇:北约兵锋抵阿拉斯加,普京调北极棋,中俄低调联动耐人寻味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