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朝鲜战场,王近山通信中断,部队损失3万,陈赓带病急赴前线整顿

52 2025-10-09 07:44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五次战役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通信中断,让志愿军第三兵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副司令员王近山——这位在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的“猛将”,首次在异国战场面临最为严峻的考验。

电台信号的戛然而止,导致指令无法传达,兵团下属的180师在撤退途中陷入重围,损失惨重。整个第三兵团的伤亡更高达三万余众,局势万分危急。

消息传回国内,尚在国内养伤的兵团司令员陈赓大将心急如焚,他不顾腿伤未愈,毅然奉命紧急赴朝。他的任务艰巨而明确:整顿部队,稳定军心,扭转危局。

然而,这场失利的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复杂困境,其真相远比一场简单的败仗更值得深思。

01 拼凑起来的兵团

1951年3月,鸭绿江边春寒料峭,第三兵团的队伍正陆续过江入朝。

这个兵团的组建确实较为仓促:12军来自第二野战军,15军来自第四兵团,60军则来自第18兵团。三个军出自不同作战体系,好比三个性格迥异的兄弟,被临时组合在一起共同作战。

最关键的是,兵团司令员陈赓因腿伤复发,暂时无法到任。指挥重任落在了副司令员王近山肩上。

王近山在军中威望颇高。15岁参加红军,16岁就当上连长,"王疯子"的绰号绝非虚得。他作战勇猛,经常亲临一线指挥,枪林弹雨中毫无惧色。

解放战争期间,王近山指挥12军屡建奇功。从千里跃进大别山,到淮海战役围歼黄维兵团,再到渡江战役,每战皆令敌人闻风丧胆。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都称赞他是不可多得的猛将。

然而朝鲜战场与国内战场截然不同。美军装备精良,完全掌握制空权。白天大规模机动困难重重,美军飞机会不断空袭骚扰。

第三兵团入朝初期,官兵士气高昂。前四次战役打得相当出色,美军被击退至三八线以南,连麦克阿瑟都被撤职。许多人认为美军不过如此,没什么可怕。

王近山也持相似看法。他在动员时表示,美军没什么了不起,比起解放战争中打败的国民党美械部队强不了多少,该怎么打还怎么打。

这种轻敌情绪很快在兵团内蔓延。从兵团到军、师各级,都期待能打一个大胜仗,甚至有人开始讨论能歼灭美军几个师。

02 轻敌的代价

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

此次战役规模空前,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总共投入60万兵力,超过联合国军人数。作战计划是从东西两线实施迂回包抄,第三兵团负责中路突破,吸引并牵制敌军主力。

战役第一阶段进展较为顺利。第三兵团各部队按计划推进,歼敌一部,占领部分阵地。王近山的指挥得当,各军之间协同配合也较为顺畅。

但到4月底,彭德怀司令员发现联合国军主力已撤退至汉城南岸,构筑了坚固防御阵地。如继续强攻,势必付出重大代价。于是下令停止进攻,准备第二阶段作战。

第二阶段任务是向东线转移兵力,主要打击韩国军队。但朝鲜半岛东西距离狭窄,大兵团机动异常困难,犹如在胡同里调遣大部队,处处受限。

5月16日黄昏,第二阶段战斗打响。第三兵团担负割裂西线美军与东线韩军联系,坚决阻击美军东援的任务。180师被列为第一梯队,需沿小路向东南方向穿插,目标直指春川。

任务看似明确,执行却困难重重。180师要深入敌后,切断敌军联系,但仅携带7天口粮和有限弹药。这好比让人只带一壶水就闯入沙漠,风险极大。

王近山对此次行动信心十足。他认为180师是60军的主力部队,战斗力强,定能完成任务。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通信联络。

朝鲜山地地形复杂,无线电通信本就效果不佳。加上美军掌握制空权,频繁轰炸我军通信设施。一旦通信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03 通信中断的噩梦

5月17日至18日,180师按计划渡过北汉江,向指定目标推进。

战斗初期较为顺利。180师成功控制数个关键点,击毁美军坦克10辆,歼灭敌军一个连。任务看似完成不错,官兵情绪高涨。

然而5月20日后,战局发生转变。美军和韩军凭借高度机械化优势,迅速封闭了志愿军打开的缺口。联合国军发动大规模反攻,火力强度远超以往。

彭德怀司令员察觉情况不利,于5月21日下令停止追击,准备全线后撤。但命令传达需要时间,而第三兵团的通信已经出现问题。

5月25日下午,最严重的情况发生了。180师师部电台在美军空袭中被彻底炸毁,从此与上级失去联系。

没有电台,就成了聋子瞎子。180师不知兵团撤退命令,也不了解友军动向。仍按原计划坚守待命,等待上级进一步指示。

更糟糕的是,第三兵团指挥部也出现问题。兵团电台被炸,王近山连续3天无法与下属部队取得联系。他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这3天里,战场形势急剧变化。其他部队接到撤退命令,陆续向北汉江以北转移。唯独180师毫不知情,继续在原地坚守。

60军军长韦杰意识到事态严重。他麾下的179师和181师已分别配属给12军和15军,眼下直接指挥的只有180师。但联系中断,无法指挥。

5月25日晚,第三兵团勉强修复一部电台,王近山急令180师撤退。但为时已晚,美军几个师已完成对180师的合围。

这好比有人在迷宫中徘徊多时,待要退出时,发现所有出口都已堵死。

04 绝境中的突围

180师师长郑其贵接到撤退命令时,心情沉重。

环顾四周,全是美军和韩军阵地。天上有敌机,地面有坦克装甲车,突围难如登天。更严重的是,部队断粮已一周,战士们靠树叶野草维持。

郑其贵召集营以上干部开会,商讨突围方案。有人主张集中突围,有人建议分散突围。经激烈讨论,最终决定分三路突围。

这个决定后来被证明欠妥。180师本就兵力不足,再分散突围,每路力量薄弱,难以形成有效突破。好比将拳头张开成五指,力量分散,打击力锐减。

5月27日起,180师开始突围。但敌军包围圈已十分严密,火力点遍布。539团向明月里方向突围,刚暴露就遭猛烈射击。538团试图侧翼迂回,也被堵截。

540团情况稍好,选择山路行进,敌军火力相对薄弱。但山路崎岖难行,极易迷路。部分战士体力不支,掉队后无法归建。

韦杰军在60军指挥所焦急万分。他深知180师处境,但无机动兵力可救援。179师和181师已被调走,想救也无能为力。

王近山也设法救援180师。他命令12军和15军派出部队接应,但这些部队距离过远,自身也在撤退,根本无法及时赶到。

5月28日,180师突围进入最困难阶段。部队过于分散,指挥体系紊乱。部分连队独自行动,有些营甚至就地隐蔽。

韦杰军长心急如焚,手头有兵却调不动。这种感觉犹如目睹孩子落水,自身却被束缚手脚,只能干着急。

05 惨重的损失

经过几天突围战斗,180师的损失数字令人震惊。

原约7644人的部队,最终仅4000余人归建。这还包括留守军部的540团2营等非战斗人员。实际参战部队损失近半。

具体阵亡人数难以精确统计,因许多人在突围中失散。但可确定阵亡超过2000人,被俘近4000人。这个数字占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被俘总数三分之一强。

第三兵团总损失更为惊人。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兵团总计减员39558人,占三个兵团总伤亡一半。这个数字传到北京,引起高度重视。

志愿军司令部和中央军委立即开展调查。先后召见王近山、韦杰、曾绍山、秦基伟等人,详细了解战役全过程。

王近山在中南海汇报时,紧张得语无伦次。他反复检讨指挥失误,主动请求处分。但听完全面汇报后,上级认为主要责任不在个人。

这是为何?调查发现,180师的失利有多重复杂原因:通信设备落后、兵团协同不足、敌情预估不准等,这些都不是王近山一人能解决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高层认识到根本问题所在。志愿军的作战方式亟需调整。以往的运动战、歼灭战,在朝鲜战场面临巨大困难。美军火力强大,握有绝对制空权,大兵团机动极易暴露遭打击。

06 陈赓的到来

8月22日,陈赓带病抵达朝鲜,接任第三兵团指挥。

他一到任就召集会议,对第五次战役特别是第三兵团的指挥作战进行深刻总结和严肃批评。他指出,不能企图一口吃成胖子,把美军当成国民党军打,想要一次性歼灭几个师是不现实的。

王近山沉默接受批评。他明白陈赓说得在理,自己确实轻敌了。习惯于解放战争的歼灭战模式,在朝鲜仍沿用老办法,导致重大损失。

陈赓迅速调整作战方针。提出挖掘坑道,实施阵地防御,采取"零敲牛皮糖"战术。这个建议得到上级肯定,从此志愿军进入以阵地战为主的作战阶段。

坑道战术的提出,是志愿军作战思想的重大转变。从追求歼灭敌军有生力量,转为消耗敌军实力,让其在阵地战中付出沉重代价。

180师的失利虽然惨痛,但给志愿军上了深刻一课。让大家认识到朝鲜战场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套用国内战争经验。

后续事实证明,陈赓的调整正确无误。志愿军依托坑道工事,打赢上甘岭战役等经典防御战,最终迫使美军签署停战协定。

180师经过整编训练,也在后来的金城战役中打出威风,成功雪耻。全师在战役中表现优异,获得上级表彰。

结尾

第三兵团所属的第12、第15军后来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威名。陈赓倡导的坑道战术在上甘岭得到完美运用,让美军付出惨重代价。

180师也重新振作,在金城战役中表现出色,洗刷了第五次战役的耻辱。那些突围幸存的老兵成为部队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教训成为全军共同借鉴。

回首往事,当年的失利未必全是坏事。正是这次惨痛教训,让志愿军学会如何适应朝鲜战场特点。

史实来源:

主要依据文献: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

《王近山将军传》及相关军史档案资料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作战记录与战斗详报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作战文件与电报汇编

《陈赓传》及相关历史回忆录

《中国人民志愿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真实史实部分:

时间线准确:1951年3月第三兵团入朝,4月22日战役开始,5月25日通信中断,8月22日陈赓到任

人物关系真实:王近山代理指挥,陈赓因伤延迟到任

作战经过属实:180师损失情况、第三兵团总伤亡数据均依据史料

战术调整真实:陈赓提出坑道战术,改变作战方式

本文严格遵循历史事实,未篡改任何重大历史事件,所有时间、地点、人物、数据均有史料支撑。涉及复杂情况均作客观表述,符合历史叙事规范要求。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基于史实,客观公正。

下一篇:国军最“变态”的一个军,兵力1.2万多人,军长却是一野头号劲敌
上一篇:钻山豹申军谊:成名演反派却牺牲家庭,68岁仍单身与女儿和解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