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如何让多彩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102 2025-08-19 12:15

"这绣片搁以前就值个鸡蛋钱,现在城里人抢着要!"贵州黔东南的苗家阿婆龙妹桑坐在抖音直播间,手里的绣花针上下翻飞。镜头前三千多观众盯着她将破线头变成凤凰羽翼,后台订单提示音叮咚响个不停。去年她家吊脚楼改成了非遗工坊,光卖绣片就挣了十八万,比儿子在城里送外卖强得多。

民族地区的老百姓突然发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手艺正在变成香饽饽。云南大理周城的扎染作坊主老杨记得清楚,三年前镇上来过几个美院学生,对着他们嫌弃"土掉渣"的蓝布拍个不停。现在同款纹样的围巾在北上广卖到八百块一条,订单排到明年开春。他作坊里二十多个白族大妈天天赶工,最近还添了数码印花机——用老祖宗的图案做现代卫衣。

政策东风来得正是时候。文旅部去年发布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像及时雨,各地冒出来不少稀奇古怪的致富经。广西龙胜的瑶寨把梯田耕作变成实景演出,游客买票看插秧还能顺带买有机米;藏族小伙扎西把唐卡画在手机壳上,跟知名奶茶品牌联名,三个月卖出十万套。这些案例摆在那,连最固执的寨老都不得不承认:"老黄历该翻篇了。"

想靠文化吃饭光有热情可不够。甘肃临夏的砖雕艺人马师傅吃过亏,当初拿着祖传手艺去招商,被忽悠着签了不平等合约,最后每件作品只能抽百分之五。现在他学精了,村里来了考察团先让大学生村官帮着看合同,县里非遗保护中心还派了法律顾问。最近接的五星酒店订单,每平米雕刻价格比三年前涨了七倍。

电商平台正在改写游戏规则。云南怒江峡谷深处的独龙族妇女们,去年还在为绣品销路发愁。扶贫工作队带来直播设备后情况大变样,她们织的"彩虹毯"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意大利。有个叫阿妮的姑娘更绝,把织布机搬到直播间,老外就爱看她用传统腰机一梭子一梭子织布,打赏钱比卖毯子赚得还多。

文旅融合玩出不少新花样。湘西凤凰古城最近搞的"傩戏主题密室逃脱",把吓跑游客的古老傩面变成了吸金利器。玩家要解开的密码藏在傩戏唱词里,通关奖励是苗族银匠现场打制的纪念币。这种玩法带火了周边二十多家民宿,连带着土特产店销售额翻了一番。当地干部笑着说:"以前觉得传统文化要供着,现在明白得让年轻人觉得好玩。"

总有些坎儿绕不过去。四川凉山的漆器作坊主曲比阿木最头疼两件事:招不到年轻学徒,银行不肯贷款。后来县里搞"非遗传承人带徒补贴",每个学徒政府每月补一千五;信用社推出"文创贷",用作品著作权就能抵押。现在他作坊里六个九零后学徒,最新设计的彝族漆器茶具在广交会上接了法国客商的单子。

知识产权成了新课题。黔东南有个侗族大歌队,录制的传统歌谣被音乐平台擅自商用,打官司花了两年才讨回公道。现在当地文化馆学乖了,给每个非遗项目都建了数字档案库,作品登记版权还能领补贴。侗寨里的年轻人也长了心眼,直播时都给歌谱打上水印,有公司想用就得正经谈合作。

人才短板正在补齐。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乡村文化振兴班"有点意思,既教刺绣剪纸这些老手艺,也开直播运营、品牌设计新课。首批毕业的学员马小梅把枸杞种植园改造成研学基地,游客既能摘果子,还能体验非遗"花儿"民歌。她开发的枸杞文创礼盒,去年销售额突破百万。

未来或许藏在跨界混搭里。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那顺,最近忙着跟科技公司合作开发AR那达慕游戏。玩家手机对准蒙古包,屏幕里就会跳出虚拟摔跤手表演。他盘算着等游戏上线,顺带推销自家牧场的牛肉干。"文化这玩意儿就像奶茶,传统配方加新式包装,年轻人就买账。"这位套马杆玩得溜的汉子,现在张口闭口都是互联网思维。

从云贵高原到塞北草原,越来越多民族地区的乡亲们发现,那些曾被嫌弃"不能当饭吃"的老传统,正在变成打开财富之门的金手指。当七旬的苗银匠和二十岁的短视频主播坐在同张工作台前,当千年古歌遇上电子混音,乡村振兴的故事有了更生动的写法。就像侗寨鼓楼里新挂的那幅标语——老祖宗的智慧,够咱吃几辈子。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

下一篇:爱必居电竞椅买哪款好?推荐3款高性价比型号,舒适又耐用!
上一篇:宁海交通划线划线施工-公路划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