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鸡肉贸易实现历史性逆转!顺差规模超去年全年,全球市场迎来“中国时代”

61 2025-09-02 03:48

2025年7月,中国鸡肉产业迎来里程碑时刻——单月贸易顺差达到4.74万吨,超过2024年全年顺差总和(3.2万吨)。这一数据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鸡肉贸易“逆差常态化”的格局。

进口量环比大幅下降38.43%,同时出口量急剧增长15.51%,这一升一降之间,中国鸡肉产业正式开启了价值输出的新周期。曾经依赖国外供应满足国内需求的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01 数据洞察:进出口比例逆转,贸易格局重塑

中国鸡肉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7月份进口量降至5.16万吨,出口量却攀升至9.90万吨,贸易顺差达到4.74万吨。这一数字超过了去年全年的顺差总和,标志着中国鸡肉全球市场地位的彻底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鸡肉市场在进口与出口之间艰难维持平衡,多数时间处于贸易逆差状态。如今,中国鸡肉产业已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不再仅仅是全球鸡肉市场的“买家”,更是崛起的“卖家”。

在进口端,除了冷、冻鸡肫同比增长36.51%外,其余品项全部下滑。冻鸡爪、冻鸡翼、带骨冻鸡块降幅居前,分别下降22.2%、47.99%和69.76%。低端副产品进口占比从6月的75%大幅降至62%。

02 品类分化:进口高端化与出口高附加值化并行

中国国内鸡肉市场的供应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以往依赖进口的品类逐渐被国产产品所替代,消费者对于进口鸡肉的需求也随着国内产能提升与消费升级而持续调整。

出口端呈现出更加亮眼的成绩。冻鸡块(4.91万吨,增长29.38%)、鸡胸肉(1.57万吨,增长6.10%)等主力品类实现量价齐升。深加工产品出口占比提升至65%,单价较2024年同期上涨18%。

中国鸡肉出口正凭借优质的产品与不断提升的附加值,在国际市场上拓展份额。这不仅实现了量的增长,更在价格与产品结构上取得突破,从传统的低价、低附加值产品出口向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转变。

03 全球布局:一带一路市场崛起,供应链多元化

巴西作为中国传统的鸡肉进口大国,7月份对华供应骤降至1.90万吨,环比暴跌63.78%,占比从6月的62%骤降至37%。这一变化促使中国迅速调整进口策略,转向其他国家寻求稳定供应。

俄罗斯(增长7.72%)、泰国(增长10.51%)成为进口新主力,合计占比近50%。这预示着中国鸡肉进口市场正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

出口市场上“一带一路”效应显著。马来西亚(增长63.09%)、吉尔吉斯斯坦(增长73.41%)呈现爆发式增长,日本、中国香港等传统市场也保持稳健增长(均超10%)。

04 产业崛起:技术驱动成本领先,国产替代加速

中国鸡肉产业的崛起根本在于技术突破和成本控制。随着白羽鸡养殖技术取得突破(饲料转化率1.6: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及规模化养殖的普及(头部企业产能占比超50%),2025年上半年国内鸡肉产量同比增长4.8%。

以带骨冻鸡块为例,国内生产成本较进口产品低12%,性价比优势明显。7月进口量仅0.25万吨,环比暴跌69.76%,基本实现自给。鸡胸肉、鸡腿肉自给率已超90%。

国产鸡肉产能的崛起是中国鸡肉产业发展的关键里程碑。先进的养殖技术与规模化生产,不仅提升了产量,更降低了成本,使国产鸡肉在价格与品质上具备与进口产品竞争的实力。

05 价值输出:国际认可度提升,品牌溢价显现

山东、辽宁等主产区依托“48小时冷鲜直达”物流网(损耗率≤1.5%)、AI分拣系统(精度±0.5毫米)及微生物控制技术(菌落总数≤100CFU/g,达到欧盟标准),成功进入日本7-11、美国Costco等高端渠道。

中国积极参与制定《ISO 3174:2025冷冻禽肉微生物控制标准》,推动32家企业通过BRC、IFS国际认证,“中国加工”标签在国际市场溢价率达25%。7月出口企业中,获国际认证企业的订单量占比超70%,品牌效应逐步显现。

标准与品牌输出是中国鸡肉产业迈向国际高端市场的关键。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了中国鸡肉产业在全球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增强了国际市场对“中国加工”的信任度。

国产白羽鸡品种市场占比已超30%,繁殖性能接近国际一流水平。随着细胞培养肉中试成本降至80元/公斤、区块链溯源覆盖90%出口企业,中国鸡肉出口正从“量的增长”转向“价的提升”。

机构测算,若2025年出口渗透率提升至15%,相关企业营收增速可达30%-40%,行业估值中枢或上移20%。中国正凭借技术、成本、政策的三重优势,改写世界鸡肉贸易的版图。

这或许只是开始,属于中国鸡肉的“全球时代”正在拉开序幕。

#养鸡#

下一篇:牛市表面赚钱,债基指数齐亏,海外基金也不例外
上一篇:坚持十四字炒股铁律,十万到一百八十万的实战经验分享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