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二维动画的新人导演,真长脸
160
2025-08-21
9月30日,北京。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通知国内钢企,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铁矿石。这个消息先是被彭博社报道,随后在钢铁圈传开。几天前的9月中旬,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在堪培拉接受采访时说“失望”,希望尽快恢复正常贸易。这两条放在一起买家主动改结算,卖家和政府都在关注。事情不小,但要点很清楚:钱怎么付,谁来定。
先放一个背景。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每年进口超过10亿吨,海运市场的份额常年占到六到七成。主要货源在澳大利亚和巴西,必和必拓、力拓、淡水河谷长期是头部供应商。长期以来,铁矿石用美元结算几乎是惯例,价格怎么报,指数怎么用,矿商说了算。中国买得多,但定价权不多,这一直让钢厂心里不舒服。
为什么美元能占着结算大头?很简单,因为它掌着金融通道。国际上大宗商品报价多用美元,跨境支付跑的是SWIFT等系统,投行和交易所的定价参考也围着美元转。美元资金的出入渠道、风控规则都很成熟。因为这个,卖家觉得安全,买家也习惯了。结果就是,大家顺着老路走,谁也不愿先换道。
这条老路这几年开始有人分流。俄罗斯对外能源销售更多用本币或人民币结算,印度买俄罗斯油有用迪拉姆和卢比的安排,中东部分交易也在试本币。再说拉美,个别国家也在摸索。铁矿石这次的动作,算不上“第一次”,但公开且明确,少见。同样是资源品,敢把币种单拎出来做文章,说明买方准备好了。
再看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它是2022年成立的央企平台,任务之一就是把铁矿石采购谈判集中起来,提升议价能力。这次发出暂停美元计价采购的通知,不是一时兴起。之前它一直在做集采试点、船货协调、指数研究。接着一步步推进结算选择权,把交易的主动权往前挪一挪。
中国的购买力足够大,这是底气。谁要做中国的生意,就要适应中国的付款方式,这是市场逻辑。因为你卖给谁最多,你就要考虑谁的习惯。国内港口、钢厂的配套也越来越齐,物流、仓储、远期、掉期等工具也在完善。买方提出币种选择,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能落地的操作。
回到历史。2010年前后,矿业三巨头几乎一夜之间取消了年度长协价,改成指数和现货说话。当时中方试图推动长协,想稳住成本,结果被动转向指数,钢厂利润被压得很薄。那一轮掰手腕,吃了亏。现在这次不同,买方不是去谈价格公式,而是先动了结算币种。这一步,抓住了支付端。
从已公开信息这次通知只针对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货,不是全面停购必和必拓。意思很明确:不是不买你的矿,而是不接受你坚持美元结算。你可以改币种,也可以看着别人来卖。同样,国内钢企有替代空间,期货和港口现货能做临时调配。比起十几年前,筹码多了,手段也多了。
截至目前,必和必拓没有立刻放出强硬回应。这不是它不着急,而是它要算账。它清楚中国是它最大的单一市场之一,出货和现金流都离不开这里。如果硬顶着美元不松,短期可能挺住,长期容易丢客户。另外,它还要看力拓、淡水河谷怎么表态。同行如果抢先适应人民币结算,它的压力就更大。
澳大利亚政府已经表态“失望”,说明事情不只是企业层面,也牵动双边贸易关系。政府希望恢复原状,但企业要面对现实订单。在矿业这个行业,订单不会等人。谁能给出更顺手的结算方式,谁更容易拿到船期。同样,谁能让资金回流更顺畅,谁的财务更轻松。
人民币为什么现在更“好用”?因为背后配套多了。中国和多个国家有本币互换安排,公开可查的有沙特、阿联酋、阿根廷等,这让对方拿到人民币不怕“用不出去”。跨境支付系统CIPS覆盖范围扩大,和SWIFT可以并行使用,结算效率和成本控制都在提升。再说银行端,贸易融资的产品也在跟上。
还有数字人民币。跨境试点在稳步推进,和香港、阿联酋等参与的多方平台已经做了实测。它的好处是减少中间环节,信息可追踪,合规更明晰。对卖家来说,回款更快,手续更少。对买家来说,换汇成本更低,风险更可控。重要的是,技术路径能绕开部分美元主导的中介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等待。
美元不会一下子“失宠”。它还是最大的储备货币,它的网络还是最密。但同样重要的是,它不再是唯一选项。在铁矿石这类交易里,币种可能多条跑道一起用。先在铁矿石站稳脚跟,接着铜、煤、石油、天然气都会跟进试点。一步一步来,把“能不能”变成“怎么做”。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谈判,是买卖双方重新分配主动权的过程。必和必拓要选,是顺着客户改币种,还是坚持旧习惯。它如果配合,不是低头,是顺着市场走。它如果强硬,可能短期里赢了面子,长期里丢了份额。另外,同行的动作会逼它加快决定。结果如何,取决于它的盘算,也取决于客户的耐心。
夜里,青岛董家口港的门机在灯光下不停抓取矿石,红褐色的矿粉被卸到堆场,卡车一辆接一辆进出。港区办公楼里,财务人员打开下一批到港船货的合同,结算币种一栏从USD切到CNY,手指停顿了一秒,然后点了“确定”。谁会先把更多合同的币种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