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要掀翻美联储?鲍威尔硬扛,一场金融帝国的权力游戏
78
2025-08-29
俄乌战争已经持续三年,从2022年2月的开战到现在,不仅战局扑朔迷离,复杂的背后博弈也让人看不透。如今各种信号说明,这场战争很可能不得不靠谈判划句号,是乌克兰打不动了,还是俄罗斯消耗不起,还是美国和欧洲都快被拖垮?到底是谁在最后一刻做了主动的那一方?默克尔,这位德国前总理的一席话,为这场战争的终局给出一句意味深长的提醒,世界真的能上桌谈个明白吗
北约和美国之前的态度成了互相猜疑的导火索。2025年春,特朗普没有很多分析人士预期的那样立即与乌克兰切割,反而批准了高强度援助,战斧巡航导弹这样的重磅武器直接送到了乌克兰人手上,泽连斯基兴奋地以为自己要翻盘。可武器再多,人手跟不上,乌克兰一线打得筋疲力尽,不光士兵伤亡严重,国民也对继续打仗心灰意冷,内部对泽连斯基和美乌矿产合作协议的不满成了公开的火药桶。兵员新血招不来,原来的精锐老将不是受伤就是趴下,出力的主力部队早就没了往日的士气。连带让那些新到手的美欧武器成了“忙中添乱”,没人能玩转,最后还要赔进去信任和利益
欧洲这边没好到哪去,2025年3月法国人一口气拉上31个兄弟国家组建“自愿者联盟”,要调停俄乌。这听着热闹,实际真肯派兵的国家用手指头一数,连半只拳头都凑不齐。法国的马克龙高调喊出要进驻六万部队,结果贵圈内分歧越来越大,做做样子,谁真要出头谁就可能在家里摊上大麻烦。德国前总理默克尔比谁都清楚这一桩桩的无力与虚张声势,她没用漂亮话,只是提醒欧洲人:谁还真信靠堆枪杆子能解开地缘政治死结,别再昏了头。
俄罗斯的盘算则更像一部慢火炖出来的老汤,普京重申“卫国战争的延续”,朝野上下凝聚的民族情绪达到了另一个高点。俄罗斯明里暗里给西方画底线,拉夫罗夫甚至放出“不惜一切代价”的狠话。图-95、图-160这些炸天神未用,甚至连战术核武器都收着,但他们说一不二:西方你真敢碰乌克兰的地皮,俄罗斯的牌也会亮出来。俄罗斯人眼中,乌克兰早不是过去的“老朋友”,成了对头。民族认同的冷漠和军事压力让他们的斗志更难被动摇,策略上反倒步步稳扎稳打,不冒险失误,只锁定不败的下限
乌克兰眼下的反攻步步艰难,2025年想在库尔斯克方向突破未果,俄军后方依旧有条不紊。而美国明面上援助不少,美国自己的政坛却坚决把红线画清,特朗普态度明确,不会让美军涉足地面战。欧洲呢,表面是一呼百应,军心早飘了,真碰上火拼就算想硬气也只敢口头上玩一套。“自愿者联盟”喊得震天响,实质没人能为乌克兰拼命,拖着拖着这伙兄弟就可能自己各回各家。此外受战争影响,欧洲经济早就不支,通胀、难民压力、财政赤字轮番上阵,别说帮朋友,自己锅里的肉都快吃不下去了,乌克兰更是全靠外援吊着一口气。一旦援助断了,日子分分钟悬在半空
反观俄罗斯,虽说经济被制裁搞得不轻,但能源出口和军工产业架住了腰杆。即便国际环境变脸,俄罗斯也保持着战略主动,既不主动大举进攻,也不让自己跌进泥潭,外交压力和军事威慑两手准备,他们清楚,只要不被打趴下,熬下去就还有谈条件的资格。就算欧洲拉高筹码,俄罗斯目前的体量还扛得住,外加内部战时思维已经普及,社会基本盘不容易崩,所以战略目标清晰可见:打不倒你也耗不垮我,谁先扛不住谁就先松口,就看谁能先承认输的不只是自己
默克尔不止一次说,冲突到最后总归是谈判桌上停下来的。《明斯克协议》只是留时间练兵,现实已经让这段话成为明牌。现在美国不想派兵,欧洲主要是表态,泽连斯基指望外力未免太过天真。眼下更棘手的是,谁也不想做主动求和的那一方,怕被说成软蛋。俄方近来的调子软了几分,军事部署没有松懈,对外却不断释放有限的“可以谈”信号,仿佛给欧洲递个台阶,可欧洲领导人哪一个愿意第一个走下去?谁都怕失了面子,落了骂名。
这场战争已经成了谁都输不起的买卖。光算经济账,乌克兰的外援维艰,欧洲负担沉重,俄罗斯咬牙撑着,谁不主动找台阶就得一直吃苦。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谈判桌显然不是“谁赢了谁能说了算”,而是比熬、比胆量、比谁敢先认输。真正让人焦虑的,是再这么拖下去还得再有多少生命付出代价,多少家庭还要承受战争的阵痛。默克尔所谓的“冷静现实主义”背后,是对历史与现实的无奈洞察:大国打仗,打到最后拼的不是勇气而是谁先张嘴说“够了”。俄罗斯的变招,说到底是在跟时间赛跑,看谁最后在泥淖里站着出气
所以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谁能赢得这场战争,而是谁能先坐下来承认这是场“双输”。三年过去,炮火下的乌克兰和疲惫的俄罗斯留下的只有消耗,欧洲的联合要瓦解,跨大西洋的纽带也松动。在这个局势渐行渐远的路口,真的会有人率先放下手中石头?还是要再看到更多家庭流离失所、更多人付出生命,才愿意转身坐到谈判桌前?唯愿流血悲剧别再无限循环,也许这才是对人类本分最朴素的敬畏。正所谓前车之覆后事之师,大国之争,终须一合,等到彼岸花开,可还有耐心等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