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财长发声:中美经贸向好,关税战要停了?90天延期倒计时!

64 2025-07-29 21:28

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坐在福克斯商业新闻的演播厅里,面对镜头轻松地说:“如今我们与中国的关系非常好。 ”这句话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在全球经济圈荡开涟漪。

就在前一天,中国商务部刚宣布:7月27日至30日,中美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第三轮经贸会谈,由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长贝森特领衔。

关税延期的“双赢逻辑”

当前中美贸易最紧迫的议题是关税“休战期”能否延续。 2025年5月,双方在日内瓦达成协议,将特朗普时期加征的惩罚性关税暂缓90天,到期日为8月12日。

而贝森特此次明确释放信号:“我认为或许能够延长90天”。

背后的原因很现实:若关税恢复至125%-145%的原水平,相当于中美贸易“硬脱钩”。2024年数据显示,中美货物贸易额达6883亿美元,服务贸易1558亿美元,分别比2017年增长18%和34.7%。

如此庞大的贸易体量一旦被高关税切断,两国企业都将面临供应链断裂和成本飙升的冲击。 彼得森研究所测算,仅取消对华加征关税,就能让美国通胀率下降0.3个百分点。

“非常好”的关系从何而来?

贝森特口中的“关系非常好”并非客套话。 此前两轮会谈已取得具体进展:在日内瓦,美国将额外关税税率从峰值降至30%,暂缓24%的“对等关税”;

在伦敦,美方恢复EDA软件、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对华出口,中方则加快稀土出口审批。

稀土和芯片是双方博弈的典型缩影。 中国供应全球90%的稀土永磁材料,这是美国制造F-35战机和新能源车的必需原料;

而美国控制高端芯片技术,中国2024年进口芯片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 双方通过“你放行芯片,我开放稀土”的交换,暂时维持了产业链平衡。

藏在谈判桌下的暗雷

尽管经贸关系缓和,但贝森特在采访中埋下伏笔:瑞典会谈可能涉及“更大规模讨论”,包括要求中国配合美国对俄罗斯、伊朗的制裁。 这一议题已引发中方强烈反弹。

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7月23日记者会上强调,合作需基于“平等、尊重、互惠”原则。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经济模式之争。 贝森特4月曾公开宣称中国“已是发达国家”,要求其放弃WTO发展中国家待遇,并减少出口依赖转向内需。

但中国2024年人均GDP仅1.2万美元,区域发展不平衡,内需消费贡献率44.5%,转型需符合国情节奏。

企业界的“关税焦虑”

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故事最能说明问题。 该厂产能占全球52%,但一辆Model Y需跨太平洋运输9000公里抵达美国。 若关税恢复,每辆车成本将增加3万元,最终由消费者买单。

同样焦虑的还有美国农场主。 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价值180亿美元,占其总产量的60%。 爱荷华州农民协会主席汤姆·赫特直言:“我们经不起又一场贸易战”。

中美经贸关系走到今天,像一对经历过激烈争吵的夫妻,终于意识到“离不起婚”。 贝森特在镜头前反复强调“对话是正道”,而中国商务部用“历经风雨,仍互为重要伙伴”定调。

7月底的瑞典谈判桌上,稀土出口清单和关税延期表将同时摊开,两国代表在倒计时滴答声中寻找着共同利益的刻度。

下一篇:三国战纪联机难?一招解决童年遗憾
上一篇:越南电荒求援,美国趁机暗中递刀,中方3策让“叛盟者”成弃子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