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着日本经验过河,打工人就稳了?

193 2025-08-18 22:13

大阪药妆店里,天津姑娘的时薪是 80 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上海星巴克咖啡师高出近 4 倍。可谁能想到,曾经历 “失去的 30 年” 的日本,如今打工人的日子,竟让中国职场人有些羡慕。

回望上世纪 90 年代,日本的剧本曾无比熟悉。经济泡沫破裂后,失业潮汹涌。政府急了,大搞基建和文旅。修路、盖度假村,把人从东京、大阪往乡村挪,就为了稳住就业率。这套 “日版乡村振兴”,确实让失业率降了几年。

但钱从哪儿来?靠房地产。房价涨,政府税收多,才能接着砸钱搞项目。可泡沫总有破的一天。1998 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一来,日本地方政府债务爆了。为救财政,“平成大合并” 来了 —— 精简机构,砍掉项目。那些跟着政策去乡村的打工人,成了牺牲品。他们回不了大城市的大公司,名牌大学毕业生去当便利店店员,成了常见景象。

这场景,是不是有点耳熟?现在中国考公热高烧不退,2024 年国考 300 万人抢 3.7 万个岗位,77 人争一个坑。政府用编制、国企岗位吸纳人才,和当年日本搞基建安置就业,思路何其相似。深圳中学曾招了一堆清北博士当老师,年薪 30 万,可这笔钱里,不少是政府补贴。补贴的底气,来自房价上涨带来的税收。一旦房价涨不动了,30 万年薪还能稳吗?

日本的教训就摆在这儿:经济上行时,跟着政策走或许能赢;可下行期,政策说变就变。政府也是一群普通人组成的,会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大基建、考公热,能解一时之困,却难掩结构性矛盾。房地产撑不起永远的繁荣,编制也装不下所有年轻人的未来。

人多的地方必然内卷。当所有人都挤向同一条路,再稳的 “铁饭碗” 也会变成 “瓷饭碗”。日本打工人用 30 年证明:别把所有希望寄托在政策上。个体的韧性,比跟风更重要。看清趋势,保持学习能力,比死守一个 “稳定” 的标签更靠谱。

而政府要践行的,不是画饼,而是筑牢底线。少些短期刺激,多些长远规划。让政策更稳些,让打工人不用猜来猜去。毕竟,普通人要的不是一时的安稳,而是能看到明天的踏实。

下一篇:特朗普一怒,泽连斯基立马改口!乌克兰认输,被迫割让核心土地
上一篇:月薪2万+包吃住!2025年去俄罗斯打工,这5个条件缺一不可!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