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众修水管漏水服务
187
2025-08-11
在咱们国家的几大野战军里,有很多特别出名的部队。比如说,西野的“独臂纵队”,中野的陈锡联三纵,华野的“五只猛虎”——一纵、三纵、四纵、八纵、九纵,还有四野的“三只虎”——一纵、二纵、三纵,这些部队都是响当当的,名气特别大。
虽然这些强大的精选部队里,没有哪一支能像本文的主角那样出色,但有一支队伍却能展现出半个野战军的气势,那就是中野第十一纵队。
这支队伍成立得较晚,兵力也不多,从一开始就跟刘邓首长分开了,在外面漂泊了一年多,像幽灵一样在千里之外的敌后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功成身退,很快就解散了。他们经历的许多奇特事情,在全军中非常罕见,无人能比。
神秘小队
中野十一纵队成立得比较晚,士兵的整体素质和将领的能力都不如早期成立的那些纵队。
在晋冀鲁豫野战军中,最早成立的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它们在1945年10月正式成立。这些纵队的首任司令员分别是杨得志(后来由杨勇接任)、陈再道、陈锡联和陈赓。这四位将领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已经名声在外,备受尊敬。而这些纵队的成员,都是从晋冀鲁豫二级军区最优秀的部队中选拔出来的。
1945年11月,以太行和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为基础,成功组建了第六纵队和第七纵队,这两个纵队的司令员分别是王宏坤(后来由王近山接任)和杨勇。杨得志被调到东北支援后,聂帅决定让他留在华北,于是第一纵队和第七纵队合并,组成了新的第一纵队,原来的第七纵队也就此解散了。
一、二、三、四、六这些队伍,可以说是晋冀鲁豫野战军里的顶梁柱和最厉害的部分,后来也成了中原野战军的主要力量。相比之下,1947年7月匆忙组建的八、九、十、十一、十二这几个新队伍,在士兵素质、战斗经验和指挥官能力等方面,自然无法跟前面的五个队伍相比。
为什么要详细讲述这一段呢?无非是通过历史的叙述,让我们看到十一纵队从初期的劣势到后期惊人转变的鲜明对比。
八、九、十、十一、十二这几个纵队虽然都是后来者,但其中十一纵队与其他几个“小兄弟”相比,显得尤为与众不同。
独特,源自刘帅的一道命令。
1947年6月,刘伯承给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王秉璋布置了一项重要任务,让他带领军区的主要部队,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的主力部队提供关键的掩护。
当时,刘邓大军正在河南濮阳地区准备渡过黄河,然后向鲁西南地区进军作战。王秉璋的任务是率先过河,利用这个机会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尽量制造出很大的声势,为后续部队在行进中打击国民党军队创造有利条件。
这种工作的特点就像集“领头羊”、“挡箭牌”、“救急人”和“冷板凳”于一体,没有一成不变的套路。评判好坏全看最后的结果。只要你不被国民党军队抓住,之后怎么做都行,刘伯承将军也不会多管,一切都看你自己的选择了。
为什么不让王秉璋的部队与主力部队并肩作战呢?毕竟他们的实力已经不足以胜任主攻任务。冀鲁豫军区已经多次从他们那里抽调精锐力量,每次培养出一批优秀士兵后,就被提升为主力部队。一纵和七纵已经被抽调了两次,目前剩下的部队实力平平,难以承担硬仗,只能负责辅助配合。虽然名义上拥有三个独立旅的规模,但与主力纵队相比,他们的整体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刘邓大军过了黄河,把宋瑞珂的第六十六师团困在羊山集。一番激烈的战斗后,彻底击败了敌人,就像嚼骨头一样,吃得干干净净。王秉璋率领的三个独立旅坚守阵地,默默阻击,顽强抵抗,孤军奋战,和国民党第七十师激战了九天九夜。
自然,刘邓首长对此看得很清楚。在羊山集战役取得巨大胜利的时候,王秉璋率领的一独旅也受到了通令表彰。
刘帅在这次战役中发现王秉璋的才能出众,并对冀鲁豫部队的表现赞不绝口。1947年8月1日,十一纵队正式升级为独立纵队后,刘帅任命它负责边缘游击作战,将原来的正规部队锻炼成一支神秘莫测、身份不明的幽灵之师。
二、超级表现
1947年8月,刘邓大军正计划进军大别山,刘伯承命令王秉璋带领第十一纵队向北方行动,假装主力部队即将返回晋冀鲁豫地区。王秉璋于是率部在鲁西南独立作战了一年多时间。
这个任务非常危险,对指挥官的指挥技巧是一大考验,同时也对部队的凝聚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部队可能会面临崩溃或者被敌人包围的极端危险。
刘帅在用兵方面堪称大师,派谁去做什么任务,都不是一时冲动。他之所以选择了一支实力相对较弱的队伍来承担这项重任,可能是因为对王秉璋的指挥风格和能力有深入的了解和考虑。
王秉璋来自河南安阳县,小时候家里条件不错,读书不少,文化水平高,这让他在后来的参谋和研究工作中表现得非常出色。1936年11月,王秉璋带领队伍遇到了宁马部队。面对马家军骑兵的猛烈冲锋,他立即指挥士兵们趁着夜色迅速挖出了一条条曲折的壕沟。宁马部队显然也明白这种战术对骑兵来说很危险,所以在夜里悄悄撤走了。
自从八路军成立以来,王秉璋就在115师司令部担任作战科长的职务。这个职务非常重要,需要他精心制定作战计划,并指挥部队,这对他的统筹能力和应变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15师挺进山东后,王秉璋在广泛的游击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各种战斗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战术体系。1944年10月,他率领南下支队与新四军第四师并肩作战,新四军对他的名号早已熟悉。因此,他们特意邀请王秉璋传授交通壕攻击战术。张震将军对他的战术造诣和教学能力给予了高度评价,第四师更是将王秉璋的报告印发全师,作为战术教材。由此可见,王秉璋的水平和能力确实非凡。
组建完第十一纵队后,王秉璋马上调整方向,带着刘邓大军的主力旗帜,毅然向北进军,直奔国军重兵把守的核心区域。他要面对的,正是国军五大主力中最厉害的——邱清泉的第五军。邱清泉经常说,刘邓大军遇到第五军一定会打,他确实有些实力。不过,用这样一个相对弱小的纵队去对抗国军的顶尖精锐,胜负结果早就显而易见了。
酷暑的天气让人感觉像是在一种凄厉的风声和寒凉的易水中,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氛围。
为何十一纵队不能常伴左右?实是情势所逼,无法如愿。刘邓大军并非全员南下,陈赓兵团(包括四纵、九纵)驻扎在晋南豫西地区,而八纵、十纵则留守在晋冀鲁豫军区,以稳固后方。刘邓手中仅有的一、二、三、六、十二等五个纵队,为了保证队伍顺利前行,必须留下一些部队殿后,用尽全力牵制敌人,让国民党军队不敢全力追击。
一三六部队是主力部队,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而十二纵队的力量相对较弱,如果派他们去战场,那就像是把羊送到虎口。无奈之下,只能让王秉璋站出来,承担这个重任。
又有谁知道刘帅当时心里的真实想法呢?他是不是把十一纵当成可以舍弃的棋子了呢?
王秉璋并没有想要放弃孩子,反而像中原突围时期的皮定钧一样,每次战斗都更加勇猛,越打越显得英姿勃发。
王秉璋带兵往鲁西南北归,因为纵队人数不多,目标看起来很小,所以他们一路飞驰,速度很快。他们在国军各部之间巧妙穿行,行踪如同魅一般,灵动飘逸。偶尔遇到实力稍弱的国军部队,便勇敢出击,比如对罗广文整编第十师,就是这样。
我们现在来看看鲁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他们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
邱清泉指挥第五师
罗广文主编的第十师资料
胡琏指挥的第十一师
沈澄年负责指挥第七十五师
吴化文指挥着第八十四师
段霖茂带领的这支小部队,主要由整编第五十七师和两个旅组成。
国军虽然有不少空饷的问题,但这些整编师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加起来有十二三万人,而且里面还有邱清泉和胡琏这样的主力部队。就算只看其中的一支,王秉璋也能轻松应对。
十一纵部的行动非常神秘,边走边打,还时不时冒充刘邓主力去迷惑敌人,制造出半个野战军的声势。这让邱清泉等人感到非常困惑,既然刘邓已经南下了,为什么这里又出现了刘伯承的身影?
如果国军真的对十一纵穷追不舍,全力围剿,王秉璋能不能顺利脱身,实在很难说。就算侥幸逃走,也肯定会伤痕累累,这是肯定的。后来,华野十纵北渡梁山时,不幸遭到邱清泉部的重击,损失非常惨重,这件事就是最好的例子。然而,在这段时间里,华野发生了一件大事:七月份的分兵行动。华野的主力部队被分成三部分,陈士榘和唐亮带领第三、第八、第十纵队向鲁西南挺进,叶陶则带着第一、第四纵队前往苏北。这一举动极大地吸引了国军徐州陆总和郑州指挥所的兵力,让他们无法集中力量追击十一纵。特别是华野第三、第八、第十纵队进入鲁西南后,成功分散了敌军的火力。
在十一月,虽然兵力不算强,但并未成为国民党军队的主要攻击目标。王秉璋看透了战场的情况,不仅没有选择撤退,反而在鲁西南地区积极出击,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十一纵的各个旅大多是鲁西南本地人,对当地的地形和情况非常熟悉,无论走到哪里,都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行动起来得心应手,让敌人摸不着头脑。
1947年9月,粟裕带着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团队和第六纵队,在山东南部的郓城地区与第一、第四、第三、第八、第十纵队会合。这次集结主要是为了短暂休整,准备给邱清泉的部队一个沉重打击。在那之前,华东野战军经常分兵作战,虽然战斗频繁,但损失也很大。尽管联合了多个纵队,但在力量上并不比敌人强多少。
现在,华东野战军得到了上级的允许,开始指挥第十一纵队。粟裕将军给第十一纵队发布了作战配合的命令,而王秉璋的表现让大家感到非常惊喜。
第三章:寂寥的终点
王秉璋当时在郓城和鄄城一带活动。郓城是邱清泉第五师的驻地,而粟裕则在西南方包围了段霖茂的第五十七师。王秉璋的任务是阻止并牵制邱清泉,防止他去救援段师。协助王秉璋的是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这支第十纵队非常勇猛,尤其是在阻击战中,稍微一激就能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即使面对猛烈的炮火攻击,他们的防线依然稳固如铁。与第十纵队作战时,最好采用运动战的策略,绝不能陷入阵地攻防的僵局。
王秉璋带领的十一纵队,既擅长快速奔跑,又精通防守,与华野十纵队的攻守兼备相得益彰,动静结合。这两支看似普通的纵队,竟然牢牢牵制了国军的五大主力,使其无法前进半步。
宋时轮纵队和王秉璋纵队之间的战斗力对比姑且不论,令人称奇的是,王秉璋纵队居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领悟并贯彻华野的指令。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居然能与一支几乎完全陌生的友邻部队实现无缝对接。
学问在书中。
首先,王秉璋指挥时反应迅速,这表明他一直密切注意战场情况,认真思考战术变化,并随时准备应对各种突发状况。
其次,战术训练扎实,攻防转换灵活,部队反应迅速。王秉璋在抗战八年中专注于战术训练,他的功力非同一般。
粟裕非常了解第十一纵队的优势。在对胡琏率领的整编第十一师进行包围时,他巧妙地安排宋时轮和王秉璋共同作战,成功地阻挡了邱清泉的部队。
随后,粟裕将军带领华东野战军主力南下至豫皖苏地区,借鉴了刘伯承将军的战术,同样在后方留下一部分兵力,以此牵制国民党军队。宋时轮纵队和王秉璋的第十一纵队,有幸承担了这一艰巨任务,继续在鲁西南地区与国民党军队邱清泉部周旋。
这两只妖怪般的存在紧紧缠住了邱清泉,让他头疼不已。虽然他想和它们交战,但一时之间却难以攻破。不过,他们也不敢大胆南进追击粟裕,因为他们知道这样做会把你的后方搅得一团糟。
随后,邱清泉的部队难以继续抵抗,只好在陇海线附近强行突围。果然像预料的那样,王秉璋带领的十一纵在陇海线上来回穿梭,从徐州到商丘,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面对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王秉璋迅速转向北进。成功摆脱敌军后,他乘机解放了东明县城,并俘虏了一名国民党军中将。
国民党徐州指挥中心全力追击向南推进的粟裕大军,但对于灵活机动的第十一纵队,他们也感到束手无策。
后来,十一纵队连续参与了几场与华东野战军合作的战斗,其中不乏像豫东战役这样的著名战役。在这场战斗中,面对黄百韬兵团(一个规模较小的兵团,非淮海战役中的第七兵团),粟裕将军高估了军队的战斗力,却低估了黄百韬的决心。于是,他命令十一纵队直接与黄百韬兵团正面交锋。然而,这场战斗最终未能彻底击败黄百韬,导致十一纵队遭受了较大损失。战局结束后,该纵队由原来的三个旅精简为两个旅。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十一纵队参与了黄百韬七兵团和黄维十二兵团的包围战。年底,该纵队重返中原野战军,回到刘邓首长的指挥下,结束了长达一年半的流离失所。
王秉璋的十一纵之所以表现出色,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他个人才智出众,反应迅速,应变能力强。其次,在严苛的环境中,他不得不尽全力,采取各种策略制造声势,同时确保自身生存。
最关键的一点是,刘伯承把第十一纵队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第十一纵队在鲁西南地区打了很长时间的仗,这个地方正好是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两大主力部队的交汇点,同时也是国民党军队徐州指挥所和后来的“剿总”以及郑州指挥所的交汇区域,各路军队在这里交错,情况非常复杂。这种复杂的环境正好适合第十一纵队灵活机动的特点,非常适合用少量兵力进行牵制。
选地恰当,兵力部署合理,造就了一段战场上的佳话。然而,当十一纵再次回到考验真功夫的战场时,与顶尖主力部队的差距就显露出来了。不论是与黄百韬指挥的二十五师在豫东战役中的直接对决,还是在淮海战役中接连与两支国民党部队的激烈战斗,十一纵的表现都显得一般。
在解放战争结束后,一些战斗力较弱的部队开始转型,这些部队被改编成了地方军区。例如,十一纵改编成了十七军,也成为了地方军区的一部分。他们原来的部队也被解散了,分别并入了其他部队。从此,十一纵的辉煌岁月成为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