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第6次演讲:为什么小米敢用一家小厂对决百亿巨头?

159 2025-10-08 18:15

夜色在城市间铺展开来,白领的步伐慢了下来。路边的小米门店灯光仍亮着,玻璃橱窗里倒映着一位熟悉的人影。25日的晚上7点,这一切会在屏幕外变得热烈起来——这是雷军第6次年度演讲,而这一次,聊的是“改变”。

几个小时前,他在社交平台晒出晨练的照片。汗水还未干透,微笑已搁在脸上,步数精确得像是某种承诺。雷军总说自己不是天生运动员,倒也没自我感动太久。但他习惯了,每天把自律灌进习惯里,如同当年一头扎入芯片研发——不断自我刷新,是这个时代的生存公式。

小米已走过15个年头。这段时间里,他们尝试过的事,比很多人一生见识的还要多。5月时他曾谈起小米的芯片历程。彼时,几乎很少有人相信,一家民营科技公司能咬牙啃下芯片这根硬骨头。可冷知识摆在那儿:2017年小米亮相自研芯片澎湃S1,业界随即传来不少“昙花一现”的冷评。芯片玄戒的故事,成了小米十五周年最匠心的注脚,也像极了那些年雷军半夜独自趴在键盘前看流片首测结果的焦灼时分。

而汽车,在这个阶段注入了更多想象力。小米汽车项目最早的内部代号据说叫“TH”,意为“拓荒”。这一切不只是业务线的外延,它像一场重新定义自我的旅程。很少有人注意到,小米为了造车成立了自己的模具厂,这种垂直整合方式,即便在老牌车企也非主流,但雷军坚持“关键零部件必须掌控在自己手里”。汽车内部的电气架构用上了自研芯片,这不是炫技,而是极端信任自己的工程团队,底层硬件一定能扛过千百次落地测试。这股狠劲,背后是他从“码农”到企业家的角色进化史。

今年的第6次年度演讲之所以引发如此多关注,或许关乎时代的焦虑感。中国的创业者很少有人像雷军这样,既注重个人自律(例如多年坚持用左手吃饭训练大脑、每日快走),又在企业决策层面敢于承受长期孤独——这可能是长跑型企业必须具备的气质。小米不少工程师回忆过初涉芯片研发时,所有设计文档都要英文填写,以方便将来可能的国际化对接;造车团队甚至每周开“吐槽会”,专门讨论新方案的“不靠谱点”,这些生活化的细节,很少出现在品牌叙事里,但支撑着创新的每一步。

手机和车、芯片和健身,雷军不动声色地把目标化成一次次“闯关”。有人说这是技术理想主义,也有人觉得是对自已“惕厉”的生活哲学。15年间小米上市、调整、扩张,玄戒芯片也许很快就会成为赛博洪流里的历史注脚。但当下,依然有人在路灯下驻足——期待着新故事,不只是产品。

下一篇:弯头模具
上一篇:搞定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有妙招,AI帮你优化产品体验流程,干活更省力效率还高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