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定用户没说出口的需求有妙招,AI帮你优化产品体验流程,干活更省力效率还高

121 2025-10-08 16:49

做产品这事儿,说白了就像做饭。

你以为用户想吃辣,结果端上一盘爆辣菜,人家一口不吃。

你委屈我调研过的,问卷里明明写了“喜欢重口味”。

可人嘴上这么说,身体很诚实,真吃到嘴里又怕辣。

这就是问题。

用户说的,和他们真正要的,差得远了。

有一次我去杭州出差,朋友在做一款健身APP。

团队搞了三个月用户访谈,五十多个人挨个聊,记了一堆本子。

回来一,有人说界面要清爽,有人说功能要多点,还有人说每天打卡太烦。

吵了半个月,谁也说服不了谁。

最后上线了个四不像版本,数据惨得不行。

后来他们换了个思路。

不问了,直接看人怎么用。

结果发现,很多人根本懒得打开APP,宁愿在微信小组里约人跑步。

他们嘴上说要自律工具,实际上要的是有人陪。

这个需求,没人会主动告诉你。

真正的痛点都在水面下。

就像冰山,露出来的那一角是“我想减肥”,底下藏着的是“我一个人坚持不了”“怕被朋友笑”“不知道从哪开始”。

这些话,你不挖,永远听不到。

以前我们靠访谈、发问卷、开座谈会。

听着挺正规,其实漏洞一堆。

人一坐到会议室里,就开始演了。

你说实话嘛,谁好意思承认自己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都往自己脸上贴金,说每天坚持运动两小时。

结果后台数据显示,90%的人打开一次就卸载了。

更别提那些表达能力差的用户。

让他讲体验,结结巴巴说不清,最后变成你在替他想。

这不是调研,这是猜谜。

AI来了以后,情况变了。

它不像人会累,也不会带偏见。

你给它喂数据,它就把用户的行为一条条扒出来。

什么时候卡住,哪里反复退出,哪个按钮点了又撤回。

这些小动作,都是心里话。

我见过一个教育平台用AI模拟学生上课。

不是真找人去试,而是让AI跑几百个虚拟用户,每个都有不同性格、学习习惯。

有的急性子,视频拖进度条;有的拖延症,作业留到最后一晚。

AI把这些行为全记录下来,再生成一张图,标出所有人卡壳的地方。

原来大家最烦的不是题难,是找不到之前学过的笔记。

这么个小细节,之前开了八次会都没人提。

外卖平台也有类似操作。

以前下单要填地址、选时间、挑支付方式,八步流程走下来,一半人中途跑了。

AI一看数据,发现两个坑最大:地址老要重新选,支付总跳转失败。

改!

加个默认地址一键填充,绑定支付宝微信直接付。

改动不大,下单时间少了三成。

老板乐坏了,说比请十个产品经理都管用。

但这不代表AI能代替人。

机器看得懂行为,看不懂情绪。

比如有个医疗APP,AI分析出用户最常问“头疼怎么办”,于是首页推了一堆头痛科普。

结果下载量没涨,差评多了。

因为点进去的人正难受呢,看到冷冰冰的文字,觉得没人情味。

后来产品经理加了个按钮,“我现在很难受,想快速见到医生”。

哪怕只是跳转速度没变,但用户感觉被理解了。

AI是手,人是脑。

它帮你搬砖,你负责动心。

现在我们团队已经不让画流程图了。

以前几个人围在一起画白板,画一天还漏环节。

现在扔数据给AI,半小时出个初稿,我们再改。

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聊产品的魂在哪。

是不是解决了真问题,有没有让人用完想分享。

沟通也顺多了。

以前开发说设计不懂技术,设计说运营不懂用户。

现在大家都看着同一张图说话,谁也别犟。

数据摆在这儿,你觉得不对,拿证据来。

不过想用好AI,你也得懂点门道。

光说“帮我优化体验”没用,得具体。

比如“分析近一个月新用户流失节点,重点看注册后未完成首次使用的群体”。

指令越清楚,结果越靠谱。

就跟炒菜一样,你说“随便做点好吃的”,师傅都不知道从哪下手。

我敢说,未来五年,不会用AI的产品经理会被淘汰。

不是危言耸听。

就像当年Excel出来,会计不用就会失业。

工具变了,活法就得跟着变。

但有一点不会变:产品最终是为人服务的。

再聪明的AI,也替代不了蹲在地铁口看人怎么掏手机的那份耐心。

上周我在3号线站台蹲了四十分钟,看到三个大叔一起研究怎么领优惠券。

他们不会用语音输入,也不信弹窗广告,非要点进公众号一步步找。

这种场景,AI模拟不出来。

所以我现在的习惯是,AI出方案,我去验证。

它算出用户可能想要什么,我去找真人聊。

有时候,就能推翻整个逻辑。

技术是快了,人心还是慢的。

你想做出好产品,就得既跑得快,又能停下来等一等。

别总想着让用户适应你的设计。

多他们在路灯下眯着眼戳屏幕的时候,到底需要什么。

下一篇:雷军第6次演讲:为什么小米敢用一家小厂对决百亿巨头?
上一篇:上海西门子1200代理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