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吐槽预制菜,西贝回应上热搜,网友狂评送危机奖

124 2025-10-09 06:11

事情发生在一个寻常的网络深夜。手机屏幕上,罗永浩的一句话划破平静:“下次不会再去西贝,吃的竟然是预制菜。”到第二天早上,热搜的温度已足以煮沸一壶凉白开。评论像连夜滋长的野草,不讲逻辑、不计后果,恨不得扑上去咬西贝一口。很快,“最差危机公关”奖杯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之势,被网友提前送到了西贝与贾国龙手中。

如果你恰巧是贾国龙,是选择“立即致歉,服软卖萌”,还是继续硬杠到底?或者你十分理解高端餐饮对流程和效率的焦虑,觉得无非是舆论小浪花一朵,会很快消散?可惜,这不是一场“换位思考实验”。这是真枪实弹的品牌信任危机现场,每一句回应都可能变成网络法医案卷里的“关键证词”。

通观事件始末,起因并不复杂。贾国龙把和罗永浩的争执上升为法律层面,大有一步登天之态,却失了基本的品牌公关素养。品牌与巨型意见领袖之间,原本只是有人抱怨了“预制菜难吃”,本可用幽默一笑或一份真诚消解,最后却升级成了全网围攻。更令人玩味的,是贾国龙日常在新媒体空间里的表现:内容高冷、常见单向输出,仿佛在讲某种被动式经营哲学课,“你们听着就是了,我不需要反馈”。

在职场里,这种老式领导人设常见:“自信而疏离”、“只言片语不解释”。道理没错,可现代消费者没时间研究你隐藏在象牙塔里的逻辑,他们只想要基本尊重和参与感。老乡鸡董事长束从轩为什么“街头巷尾皆饭友”?不是他段子说得有多高级,而是他不拿总裁架子,敢调侃敢互动。海尔的周云杰能带着“大家长”标签玩社交,也是因为他告诉大家,“你们的意见,我真当回事”。所以当舆情亮红灯,才有愿意为他两肋插刀的“群众演员”。

西贝的危机,预制菜只是导火线。真正让网友抓狂的是,品牌平日像个“哑巴朋友”,自己家出了事儿,一开口就先找律师。要知道,互联网永远不缺为正义出头的键盘侠,但这些人也是你潜在的“免费公关资源”。你平常若只当他们是付钱来吃饭的顾客,而不是有情绪、有想法的“数字社会成员”,关键时刻人家凭啥替你说话?

回头看,西贝一直捧着“闭着眼点菜,道道都好吃”的承诺高举高打,却没想明白,“25分钟全部上桌”的执行必然靠半成品流程填补缝隙。本来“标准化”并不丢人,是现代连锁品牌的生存之道。只是你必须如实相告、科学科普,否则舆论只会自动脑补成“高价快餐、预制忽悠”。

这种自陷逻辑泥潭,与其说是不懂公关,更像是“职业惯性”在作祟。长期身居高位,习惯了内部通告式表达,喜欢把客户当业绩数据,久而久之就丧失了与社会情绪共振的能力——这跟法医久看案卷后容易夜里失眠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个是封闭系统里的职业麻木,一个是公开市场里的冷感自负,结局都是距离感越来越大,最后没人替你说话。

其实,“公关”的本质并不玄——翻译成人话,就是“平时你能不能和人打成一片”。哪怕是卖洗衣机的老牌企业主,晚上多刷几条用户评论,哪怕只是顺手点赞两下,时间长了都能攒下基本的“路人缘”。贾国龙所谓的“高端餐饮思维”,一旦失去了基本的社交互动能力,比预制菜还让人不爽——毕竟,预制菜最多骗人一口,公关不灵则伤人一心。

而这场争议中最被忽视的细节,恰恰是平台选择和日常互动的“时差错乱”。微博是情绪发酵机,抖音是内容分发场,哪怕你在抖音上耍得风生水起,关键时刻微博不种草、不参与,遇事时根本没人替你辩解。这不是互联网的偏见,而是社交规律的铁律。进了社交网络大观园,不懂看人下菜碟,只怪别人不讲江湖道义,那就未免太“刑侦思维”了——任何少年法医都明白,案情不能只看尸检报告,还得问问邻居的意见。

当然,也别把消费者全当键盘侠,微博网友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的,其实是“被调侃权”的集体防御心理。“这锅我不背”说多了,说明你已经失去了“共情权”。而西贝这种“只想解释,不想倾听”的危机应对,在今天的信息社会堪称自我孤立:平时你在线下说破天,出了事一纸声明竖起高墙,真有人愿意站出来,恐怕只有律所的陈律师。

换句话说,贾国龙其实有很多次“止损机会”——哪怕当时顺水推舟,玩笑一句“下次请你吃真现炒”,局势未必不可转圜。如果连这点调侃都做不到,还扬言上法院来对付质疑,非但不能服众,反而给了舆论补刀的机会。

说到底,现代品牌、尤其是餐饮企业,最怕的不是“有错”,而是“无感”。人们并不真的恨预制菜本身,他们恨的是“信息不对称感”,以及品牌高高在上的优越腔调。如果贾国龙真的想长久做生意,不妨学学同行们——早点放下“孤芳自赏”的身段,把消费者当饭友,平时种点善缘,关键时刻可有人替自己说句公道话。

当然,也不必苛责西贝或贾国龙当下的困境,“失语”本来就是企业成长的副产品。唯愿作为围观者,我们都能从中得到一点警示:在这个人人都能喊麦的年代,产品尚可预制,“关系”却只能一点点、日常积攒。而你,身为企业“公关”的见证人,是否想过:如果某天你卷入同样的舆论风暴,能否想起那句冷静的反思——“是我的产品出了问题,还是我的沟通出了空档?”

毕竟,案发现场从不缺尸体,缺的是愿意出庭作证的“旁观者”。你觉得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

下一篇:2025中国智能电动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
上一篇:从春晚反串到实力影帝,林永健如何用生活沉淀打造真实角色?
推荐资讯